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悲痛万分,但是在悲痛之余,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笼罩在了大明朝上方,太子死了,朱元璋也已经老了,那么究竟该立谁为继承人?
朱标毫无疑问是朱元璋最得心的儿子,虽然朱标能力比较一般,但是从朱元璋还是吴王开始,朱标就是继承人,当年朱元璋在外征战,朱标也是作为太子监国的,和各位大臣武将的配合也挺不错,在后来朱元璋几十年的生涯里从来没有想过换太子这种想法。
当然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朱元璋儿子一大堆,有能力的也不少,死了个朱标,让燕王朱棣继位也不错,不然宁王也可以。
可是朱元璋一个儿子都没选,直接来了个隔代传,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皇长孙朱允炆,这就令后世很多人不解了,朱元璋为什么会这样选择?
站在现在人的角度上或许很难解释,因为燕王朱棣确实比建文帝优秀,但是在古代,继承者最重要的其实不是优秀,而是名分,也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
你可以否认嫡长子继承制的正确性、合理性,但是不可否认一点,嫡长子继承制确实是一种秩序。
秩序永远比没有秩序更加重要,即使这个秩序并不合理。
对于古代的皇朝而言,嫡长子继承制或许不能保证每一位皇帝都是最优秀最出色的皇帝,但是却可以保证一种权利交接的秩序,当这种秩序被天下人认可的时候,就可以保证天下的安稳。
这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之所以被延续几千年的原因,因为无论是什么德行也好。武功也好、政治智慧也好,这种评价标准永远都是没办法统一的。
皇帝如果是因为他更优秀所以立了他为太子,那么其他人呢?其他人会自认为自己差吗?很明显不会,那么接下来就是动乱的开始了。
举个例子,例如曹操的后人,如果曹昂没死,那么曹丕曹植永远都没有机会,正是因为曹昂死了,所以曹丕也有机会,曹植也有机会,曹彰也有机会,没有那个皇子会认为自己比别人差的。
同样朱元璋这里也是如此,如果立了某个儿子为太子,那么其他的皇子会不会想我也有机会呢?只要继续立嫡长孙才会断掉其他王爷们的野心。
朱元璋曾问过翰林学士刘三吾:“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炆)年幼不懂事。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刘三吾就说:“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炆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了。”
一旦立了燕王或者其他任何人,那么剩下的几十个王爷就都会有想法了,嫡长子没有了,现在是不是大家都有机会了呢?凭什么立燕王啊或者凭什么立宁王啊,除非朱元璋能够狠下心来剥夺了所有王爷的权利,然后自己在自由选择。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朱元璋的选择并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