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的贾宝玉贾宝玉的梦中情人是谁?是林黛玉(木石前盟)?还是薛宝钗(金玉良缘)下面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拙见。一、关爱之情。首先看宝黛关系产生的基础。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故事缘于一段千古未闻的稀罕事。原来,在西方极乐世界灵河岸上的三生石畔,生长着一株绛珠草,赤瑕宫的神瑛侍者每天用甘泉之水来浇灌她,才使得这绛珠草活了过来,生长了很长岁月。后来,这绛珠草吸收了天地的精华之气,又得到了阳光雨露的滋养,于是就脱去了草胎木质,幻化成了人形,但仅仅修炼成一个女体。她终日游离于离恨天之外,饿了就食用蜜青果,渴了就饮用灌愁海里的水。她只是因为没有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的恩德,故而时常在心中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的情怀。恰恰就在近日这位神瑛侍者下凡的思想忽然间炙热起来,在这太平而昌明的盛世,想下凡历造些虚幻的情缘,并且已经在警幻仙姑那儿挂了号。那警幻仙姑也曾经问及他对绛珠仙子的灌溉之恩德还没有偿还,就想趁此机会了结了他们之间的恩德。只是那位绛珠仙子却说:"那神瑛侍者给予我的是甘露浇灌的恩德,我并没有这样的水来偿还。他既然下世为人,我也就下世为人,只是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偿还给他就是了。"于是,警幻仙姑就下放了很多风流冤家陪他们来人间了结此恩怨。
宝黛一起共读《牡丹亭》以上就是木石前盟的神话,就是贾宝玉与林黛玉情感产生的基础。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贾宝玉给予林黛玉的是用甘露浇灌的恩德,这体现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关爱之情。而林黛玉因为没有甘露所以要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这也就是说,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要发生诸多的纠缠不清的误会,目的只有一个,让林黛玉伤心欲绝,痛流眼泪。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贾宝玉对待众女子的关爱之情与林黛玉对宝玉的痴情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了宝黛之间感情的主要线索,是致使黛玉流泪的主要原因。这即是说,宝黛之间的情感必然是不和谐的,也正是在这诸多的不和谐的冲突与误会,完成宝黛之间恩德之债的偿还。而林黛玉在这诸多的不和谐的冲突完成后,归宿必然是个体的死亡,这是必然的趋势。就是说,宝黛之间的命运走向最终是要以悲剧来告终的。但我们也不难认识到,宝玉对黛玉的情感,绝对不是爱恋之情,如果是爱恋之情的话,那也就意味着宝玉与黛玉之间拥有着同一的情感,那就不会有冲突了,那也就没有两者的矛盾,宝黛之间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其次,宝黛在性情上是存在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里曾经写到: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之时,他反以为悲。那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这段文字讲得很清楚,那就是林黛玉与贾宝玉天性是不同的。具体来讲,林黛玉是喜欢独处,喜欢离散,不喜欢聚合的。道理很简单即是——人生有聚合就会有离散,但聚合的时候欢喜,离散的时候就会产生清冷。而清冷的时候就会产生悲伤,故而,与其离散的时候悲伤,倒不如不聚合的好。这就好像那花开的时候,令人爱慕,而花凋零的时候,则就会增加人的惆怅。所以,花朵倒不如不开的好。我们说,事实上人生是要聚合的,花朵是要开放的,这也就是说,人生的聚合与花朵的开放这种自然地、社会的规律必然会给林黛玉带来悲伤。也表明了林黛玉的天性或者说性格是与社会相悖谬的,是格格不入的,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与常人的性格是不同的。而贾宝玉的性格却恰恰相反,他是要人常聚,担心离散会给自己带来悲伤。就好像花朵一样,只要花朵常常开放,花朵凋谢了就没有趣味可言了。他认为,花谢宴散带给人的是无限的悲伤,但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应该说,贾宝玉的性格也是不符合社会规律的,是与常人的性格相悖谬的。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发现宝黛两人的天性是不相同的,是针锋相对的,是相背离的。这也就是说,要想使这样的天性背离的两个个体成为志同道合的伴侣,融洽和谐相处,几乎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这也就可以揭示了为什么宝黛之间会产生种种误会,解释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了。
其次,黛玉对宝玉是怀有痴情的。这种痴情是对贾宝玉的爱恋之情。如果说,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黛玉见到宝玉就大吃一惊,就产生了"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的感觉,是以前"木石前盟"的浇灌之恩所致的话,那么,在以后的相处中,对宝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第二十回的示情的表白,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黛玉遍观了《西厢记》,又听了《牡丹亭》里的艳曲后,黛玉真的是"情窦初开"了。她完全明白了她对贾宝玉是存在有爱恋之情的。到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里林黛玉"情事"的表现,到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里晴雯因为夜晚没有开门,林黛玉误会宝玉故意冷落自己,一腔莫名其妙的感情无处发泄,又赶上第二天是饯花之期,伤春之愁思不觉油然而生,于是就葬起花来。及至宝玉现身,黛玉不觉想到"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这"狠心短命"四字道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埋藏已久的爱恋之情。我们说,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恋之情是真实的,痴狂的,但同时也是单方面的。正像第三回回前批者点评的那样:我为你持戒,我为你吃斋;我为你百行百计不舒怀,我为你泪眼愁眉难解。无人处,自疑猜,生怕那慧性灵心偷改。(蒙本)这即是说,林黛玉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贾宝玉的,可以说,她是为了贾宝玉而生(来到人间),也必然是为了贾宝玉而死(伤心欲绝、泪水流干)的。林黛玉为了贾宝玉而吃斋持戒,为了试探和得到贾宝玉的情感而绞尽脑汁而不得畅怀,整日里为了贾宝玉而泪眼哭尽、愁眉不展。林黛玉所担心的是贾宝玉那慧性灵心有所改变。这应该是林黛玉一生所想所思的概括。其实,我们读了第二十回以后,我们已经明确地感受到,黛玉是要宝玉明白自己的心是时刻想着宝玉的。黛玉似乎只是为宝玉一人而生,一人而活,全心全意地对待宝玉,或者说,是对宝玉的"痴"。在她眼里,宝玉自然而且应该是属于她一个人,而不允许宝玉有任何其他的行为。这既是黛玉的"痴情",也是黛玉的"私心"。她要求宝玉用对等的方式对待自己,这实际上,在宝玉来讲是不可能的。这应该是黛玉的"心",是自作多情。即使是宝玉也爱恋着林黛玉的话,他又同时爱着花袭人、晴雯、金钏等人,这就势必与黛玉的要求发生着矛盾,产生着冲突,况且这种冲突是不可调和的。当林黛玉质问宝玉为什么忘情于宝钗的时候,宝玉是这样劝说林黛玉的,他说了"亲不间疏,先不僭后"八个字,具体来讲,有两点:一是论亲,他与黛玉是姑舅,与宝钗是两姨,因此,宝钗比黛玉要疏远。二是论先后,黛玉先来,并且一床睡觉,一桌吃喝,而宝钗却是后来的,因此,贾宝玉还是跟黛玉较近。我们说,这是宝玉站在"理"上来讲亲疏关系的。事实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是不符合常理的,是不能站在"理"的亲疏关系上来决定自己的情感归属的。我们不能否认,贾宝玉对林黛玉有爱恋的一面,但这算不算真的爱恋黛玉呢?我们通过比较就可以知道了。二、爱恋之心不可否认,贾宝玉在长期的与林黛玉相处的过程中,是存在有爱情火花的。这从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可以得到证明。书中说,那宝玉自幼就生成了一种下流的痴病——爱亲近女孩子,从幼小的时候就跟林黛玉在一起生活,朝夕相处,耳鬓厮磨,是心心相印的。长大以后,稍稍地明白一些世事之后,看了些"邪书僻传",那些来自己家的所有远亲近友家里的闺英闱秀,都没有林黛玉的相貌出众,于是在内心就存了一段心事。这段心事,不是别的,自然是他对林黛玉的爱恋之情。贾宝玉也每每变尽法子试探,看看林黛玉是不是也对自己有爱恋之情。于是,两个人都用假情来试探,就产生了矛盾。当别人提出"金玉良缘"、"麒麟之缘"的时候,宝玉的内心就想——"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意思是说,宝玉心里只有黛玉,你不能给我减少烦恼,反而拿话来奚落我,他认为林黛玉心里没有自己,是自己白想着黛玉了。而林黛玉内心想的是——"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意思是说,林黛玉也知道宝玉的心里是有自己的,宝玉是不重视那"金玉姻缘"的,但问题是林黛玉一提他跟薛宝钗之间的事情,宝玉就非常的着急,据此她认为,宝玉的心里是时刻装有"金玉"之事的,只是怕自己多心,是来哄自己安心的。那贾宝玉本来是想——"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林黛玉又接着想——"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需 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在这样的误会中,两人的原本的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他们的目的都是要亲近,反而弄得越来越疏远了。二十九回里的这段文字,很明显,作者意在表述林黛玉与贾宝玉的之间存在有极其深厚的爱恋之情的。但作者也写到,宝黛之间经过争论,产生的后果是两颗心不但没有贴近,反而疏远了。我们如果仔细思考的话,贾宝玉对待林黛玉的爱恋之情,应该是理智思维的结果。这种貌似坚定的真诚的爱恋之情,其实是跟贾宝玉所要追求的潜藏于下意识之中的恋情是相矛盾的。这一矛盾,具体地表现在贾宝玉的理智思维之下的恋情与非理智思维之下的恋情之间哪一个是贾宝玉真实恋情的问题。我们知道,在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里,当宝玉说要让林黛玉去捡元春捎来的东西的时候,林黛玉竟然说"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贾宝玉听见林黛玉提出"金玉"二字,就动了疑,说道"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林黛玉听了贾宝玉这样的话,就知道贾宝玉动了疑,就连忙笑着说道"好没意思,白白的说什么誓?管你什么金什么玉的呢!"宝玉就又说"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说个誓。"此时,不料从林黛玉的嘴里竟然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这是林黛玉的肺腑之言,但这句话确实是说出了贾宝玉的真实的恋爱心理的矛盾。那就是贾宝玉心中在清醒的、理智的状态下的确是想着林黛玉,但是只要是见了薛宝钗,就把林黛玉给忘记了。这也就是说,只要薛宝钗出现,贾宝玉就马上失去了理智,变得不再清醒了,此时薛宝钗就会成为贾宝玉的恋人。下面的情节也说明了这一点。文中讲,宝钗到了贾母这里,见宝玉也在这儿。薛宝钗曾经因为以前母亲对王夫人说过自己"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的话语,所以总是远离着宝玉。又因为昨天元春所赐的东西跟宝玉的一样,心里就越发地没有意思起来。此时,宝玉忽然看见了宝钗带着红麝串子,就要瞧瞧。宝钗就要把左手腕上笼着的一串褪下来。那宝钗自然是生的肌肤丰泽,宝玉在旁看着宝钗这雪白的一段酥臂,不知不觉地就动了羡慕之心,就暗暗想到"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于是,宝玉就嗟叹自己没有福分享受这样雪白的臂膀,此时,贾宝玉忽然想起来了"金玉"一事来,就再次细细看看宝钗的形容,他看见宝钗是——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薛宝钗把红麝串子褪下来递给宝玉,宝玉竟然忘记了接。弄得薛宝钗倒是不好意思起来。宝钗丢下串子就走,不料,正好被林黛玉瞧见,黛玉就说宝玉是头呆雁。
你看,贾宝玉的理智被战胜了,他完全进入了一种纯粹的非理性的、情感的状态。贾宝玉完全被薛宝钗的妩媚风流打动了。他竟然变得痴呆了。在篇末总评说:"宝玉忘情,露于宝钗,是后回累累忘情之引。"(甲戌)这证明了贾宝玉也是爱恋着薛宝钗的。这样问题就出现了,贾宝玉在清醒的状态下,爱恋的是黛玉,在非理性的状态下,却迷恋宝钗,那么,贾宝玉到底是爱恋谁呢?或者说,宝钗、黛玉谁才是贾宝玉的真爱呢?这还真成为了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
妩媚风流的薛宝钗三、情归谁家在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里贾宝玉去黛玉那里,给史湘云见了一个面,他回来以后,宝钗马上就走了,批者笏叟在此批到:奇文!写得钗、玉二人行景较诸人皆近,何也?宝玉之心,凡女人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行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实近之至矣,却远之至矣。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忽矣。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这段批文的意思是说,写宝钗、宝玉两人的行景比较其他诸人近厚,为什么呢?(是因为)宝玉之心思,凡是女子,他不论高贵与低贱,都是亲密之至的,但为什么独独在宝钗面前会产生远离之心呢?大概是因为宝钗的行止端庄、肃穆、恭敬、威严,而不可轻易侵犯的缘故。因此,宝玉想要亲近宝钗,但是又担心自己的行为对宝钗有所亵渎,故而不敢轻佻的接近与侵犯。而宝钗对待下人尚且心和气平、亲密无间,为什么反而独独对待宝玉兄弟有远离之心呢?大概是因为宝玉的行景已经沉溺于闺阁诸女子身上,接近他则担心自己落个不谦逊的名声,故而这就成了她远离宝玉的理由。因此,两人的关系,貌似远离,实际上确是非常近厚的。至于说林黛玉与宝玉之间,貌似非常近厚亲密,实际上却是非常远离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后文发生口角诸事都发生在林黛玉身上呢?等到后面的宝玉砸玉、颦儿的眼泪枯竭,两人之间的种种孽障和忧忿,都是因为陷于情感之泥潭太深了,还有什么可以辩解的呢?这一回把宝玉、袭人、宝钗、黛玉、湘云等人的行止概括地描绘一下,就开启了后文的大观园中的文字(为大观园中的事情埋下了伏笔)。现在详细地披阅于此,以后就不会忽略了。宝钗与宝玉的关系是貌似远离,实则近厚,黛玉与宝玉之间的关系是貌似近厚,实则远离的,这是非常紧要的两大线索,观者是不可以粗心看过的。这段文字具体的分析了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者之间关系,得出了"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的结论。我们说,笏叟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讲明了宝玉与宝钗的关系要比宝玉与黛玉的关系近厚这一事实。这也印证了黛玉为何怀疑贾宝玉对自己的情感的真实程度而屡屡试探情感的事实。第五回写贾宝玉与林黛玉较别人亲密,他们两个"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可是,自从薛宝钗来了以后,因为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们多认为黛玉比不上宝钗。在加上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而没有林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而又比黛玉得人心。她们两个一个如仙花,一个如纤柳,是各有千秋的。那么,贾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中写道——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从这段文字可知,贾宝玉由于先天所禀赋的"愚拙偏僻"的性格,在他心中,是视姊妹兄弟一般远近,没有亲疏远近之别的。这表明对待林黛玉、薛宝钗是一样近厚的。但是由于宝玉与黛玉交往的密切,反而使得宝玉产生了"求全之毁,不虞之隙"的思想,这表明林黛玉在贾宝玉的心目之中自非完美无缺者,那么,贾宝玉真正的爱恋对象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贾宝玉真正爱恋的对象是在"太虚幻境"里所见到的那位女子,即——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应该说,宝钗+黛玉才是完美无缺的。但宝玉由于跟黛玉的近厚关系,使得他对黛玉的美(风流袅娜)有些熟视无睹,不以为然,反而对薛宝钗的"鲜艳妩媚"产生一种新鲜的感觉,而每每"忘情",这也是符合常理和逻辑的。其次,我们知道,理智与情感是对立的,而男女之间的爱情应该是属于情感的范畴,这也即是说,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情感,是源于黛玉的报答恩情才产生的,是基于"先来后到"、基于姑表亲厚于姨表亲这样的伦理产生的,是理性思维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是背谬于爱情这一情感范畴的。而宝玉每每忘情于宝钗,这是宝玉爱情之花开放的结果,是宝玉情感的真实流露,这才是宝玉所要求的真正的爱情。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贾宝玉真正爱的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