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的描述:"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孔乙己每次去喝酒总是对柜台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然后排出九文大钱。
"温两碗酒"这里的酒指的就是黄酒,你可能会想为何不是白酒,啤酒或者葡萄酒呢?因为白酒是不需要加热的,白酒酒精度数很高,一受热就会蒸发掉,而啤酒和葡萄酒更没有加热后才能喝的说法,这里无疑就是黄酒了。
还有就是孔乙己原文里也提及了黄酒,再结合下鲁迅的家乡浙江绍兴,绍兴黄酒的有名大家有知道,是中国黄酒的代表,也就不难想出是黄酒了。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孔乙己
至于为何要给黄酒加热,这也是有学问的,黄酒加热主要是为了减少对胃的刺激,那时的酒因为提纯技术有限,会残留像甲醇等有毒物质,温酒有助于甲醇的挥发,而且通过加热还可以去除苦味,提升酒的口感。尤其是在冬季,温度在35-45℃口味是最好的。
温酒
温酒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微火煮酒,另一种就是隔着热水温酒,孔乙己里的温酒的方法就是第二种。
黄酒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不只孔乙己喝黄酒,古人也喝黄酒,黄酒在很多诗词歌赋以及文学作品中都有出现,以下本人会介绍黄酒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黄酒的起源以及古人喝黄酒的原因
汉代刘安的《淮南子·说林训》书中说:"清之关,始于耒耜,这个清就是酒,耒耜是古代发明的耕地,播种的农具,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酒是始于农业的。中华名族的农耕时代得从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说起,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农业,那个时候人们用石器劳动,可以达到简单的吃饱穿暖,那么问题就来了,多余的粮食放哪呢?人们自己就住在山洞里,根本不知需要如何储存粮食,于是潮湿的山洞便是这些多余粮食的最好去处了,如果放置时间长久,那么粮食就会发霉,和水发生化学作用就成了酒,这便是最早的粮食酒。
经考古学的发现,各地和酿酒有关的文字或者陶器等相继出现,现在可以证实的就是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谷芽酒,按照字面意思使谷物发芽,然后糖化酿成酒。为何说可以证实?因为考古专家已经在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粮窑和谷芽酒发酵容器小口尖底翁,这些都是酿酒必须的东西和步骤,说明仰韶时期的人们已经懂得混合酒的酿造,这也应该是出现最早的黄酒酿造配方,因为已经有专家对仰韶晚期发现的漏斗,尖底瓶和大口瓮的残留物作了分析,并且提供出了这些陶器用于酿造谷芽酒的证据。
仰韶文化遗址驱寒保暖
注意:我以下讲到的酒都是黄酒
古代冬季很冷,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有提到西周初年和东汉初年是古代的气候寒冷期,东汉初年的气候寒冷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史料中得到印证。
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的《南都赋》中有" 攘橙邓橘"之说,我们知道橙橘对生长温度和光照都有要,它们喜欢温暖的环境,最佳的生长温度差不多在26℃生下左右,而那个时候橙和橘是随处可见的,说明当时的温度暖和,对比之下三国时期曹操在铜雀台也种了橘,可没曾想到始终没有结果实,那么只能反映一个问题:当时的温度已经所有下降,可以说变得寒冷。
还有一个例子也能证明当时冬天的寒冷。如下史料所示,曹丕去观看士兵演习,但天气太多寒冷,水结冰了,船无法进入江中,只能放弃。"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 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综上所述古时天气如此寒冷,人们除了添加衣服,围着火炉烤火,那么喝点小酒也是很必须且有情趣的事情。饮酒可以使身体发热,而且古时的人们已经知道温酒和煮酒,从这个特性出发,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喝的是黄酒,黄酒温热不仅口味好,热能驱寒,还能更好的发挥其活血舒筋的药性。
以下史料也可以印证古人冬季会喝酒,其中的煨酒也就是热酒的意思。钱选的《题雪霁望弁山图》:眼前触物动成冰,冻笔频枯字不成,独坐火炉煨酒吃,细听扑簌打窗声。借酒抒情
古人喝酒不分阶层,上有达官贵族,下有黎明百姓,更有文人志士寄情于酒,借酒抒情,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喝酒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标签,喝酒让名士们变得洒脱有风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借酒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及时的建功立业,后来也指需要及时行乐。
北宋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是表达了自己因思念家乡的愁苦和黯然,酒也成为了他解除忧愁的好方式。
唐朝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明面上是用酒为好友践行,但是这杯酒却包含王维对好友的依依惜别的情谊,包含着对好友前路珍重的美好祝愿。
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也个个爱喝酒,他们借酒表达自己逃离世俗,纵情桃园的心情,可以体现出他们对当时腐败朝政的不满,更是借酒来躲避朝廷的征辟。阮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音乐天才,他的一首音乐名作《酒狂》,道尽了他对酒的感情和心声,而刘伶更是对酒如痴如狂,每天都喝酒,为了喝酒连性命都可以不要。
综上,黄酒不仅能驱寒保暖,还是抒发情感的必备佳酿,它自带魔力,吸引人们离不开它。黄酒在文学,历史中的的文化内涵
一、 黄酒出历史
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这里的酒说的都是黄酒,因为三国时期的酿酒技术还不是很发达,也是粮食发酵酿酒,如果没有过滤就是浊酒(包含酒渣), 这时酒会呈现乳白色,如果过滤的话就成为了清酒,至于黄色加点糖也就成为了黄酒,因为也是粮食发酵而得,所以按照黄酒的定义,当时的浊酒和清酒也可称为黄酒。
温酒斩华雄出自于三国演义,关羽能在温酒而没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说明他勇猛无比,是个猛将,关羽也因此声名大振。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三国演义
青梅煮酒论英雄出自三国演义帝第十一回,曹操怕刘备日后做大会威胁到自己,于是以青梅绽开为理由,邀请刘备煮酒论英雄,就在曹操说出: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刘备心中惊恐,匙箸落于地,碰巧这时天上打雷,刘备才蒙混过去说是因为雷才惊吓于此。于是曹操才打消了对刘备的怀疑。
曹操煮酒论英雄
二、黄酒出诗词
李白的“玉碗盛来琥珀光”,这句源于唐代李白的客中行,意思是碗中盛满的酒泛着琥珀光泽,而琥珀光泽的酒就是黄酒,因为黄金经典的黄色酒液就如琥珀,呈金黄色。 李白虽在异乡很是思念家乡,但这一切都在美酒面前被冲淡了,相反让他乐在其中。
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这个绿蚁指的是没过滤干净的酒糟等化学物质,颜色是淡绿,形状如同蚂蚁,所以称之为绿蚁。黄酒并非只有黄色一种颜色,宋代是中国黄酒最流行的时期,那时候的酒的颜色多种多样,其中就有绿色,所以灯红酒绿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陆游有诗:酒倾绿蚁满杯浮,晏殊词:绿酒初尝人易醉,王安石:令节想君携绿酒,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不过最著名的绿蚁诗,当属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这首诗中表达的意思是大雪将至,陆游准备好了美酒和暖炉,邀请老朋友来家里饮酒叙旧,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情谊,以及美好的生活情调,营造了一种温暖质朴的氛围。黄酒在《红楼梦》中不断传承发展
红楼梦中全书120多回,其中出现酒字将近600多次,而其中提到黄酒的次数最多,其中原因也是曹雪芹出身江南,我们都知道江南人都习惯喝黄酒,江南多喝黄酒也是与地域和生活习惯有关,南方人雅致更爱喝淡雅的酒,再则就是南方的天气潮湿导致寒气重,而黄酒正好有祛湿的功效。对比之下北方地区气候干冷,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高粱,所以他们习惯饮用酒精度高,口感强烈的白酒。
所以红楼梦中贾府里所用的酒基本上都是黄酒。红楼梦第54回中,凤姐也说不要喝冷酒:"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为何不能喝冷酒?薛宝钗说得很明白:"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散发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要)以五脏去暖他。"
这里说明喝冷酒容易醉,而醉了手就会打颤了,而黄酒就得喝热的,冷的喝下去还伤胃。黄酒烫热后饮用,那真正是唇齿留香,热到心里去了。
红楼梦中饮酒的场面
还有26回中也写了:"薛潘执壶,宝玉把盏,斟了两大海碗",海碗是指特别大的碗,他们所喝的酒可不是用壶或者盏装,而是用缸和坛装酒,用壶或者盏喝酒,这个壶或者盏比我们现在的大碗要小,外形就像个小酒壶,是为了方便倒酒。所以这么大碗的喝酒,肯定喝的是酒精度数低的黄酒,如果喝的是白酒那真是海量。
还有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贾宝玉过生日,袭人等丫鬟还专门准备了一坛好绍兴酒为他庆祝,这个绍兴酒也是黄酒。小结
从孔乙己的"温两碗酒"到曹操煮酒论英雄,再到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最后红楼梦中黄酒描写,黄酒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说贯穿古今,西周时期酒曲酿造技术已经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黄酒的技术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创新,黄酒文化在这个时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状态,唐宋时期的黄酒差不多可以和现代的黄酒相媲美了,以至于近代吃螃蟹要喝黄酒已经众所周知,黄酒深厚的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不断的传承,也将会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