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4年,匈奴单于冒顿上书汉文帝,请求履行和亲之约。
说起来,冒顿的确是位了不起的单于,他东灭东胡,西侵月氏,南吞楼烦,又征服了丁零、屈射等部落,他在统一草原后,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
(冒顿剧照)
至于冒顿和汉王朝,也是颇有纠葛,他不光收降了汉王朝的异姓王韩王信,还将汉高祖刘邦围困在白登,并且多次侵扰汉王朝边境。
刘邦为此非常焦虑,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刘邦不仅和冒顿结为兄弟,达成了和亲政策,每年还奉送大量的棉絮、缯、酒、米和食物等,以换取国家太平,百姓安康。
吕后去世后,代王刘恒在太尉周勃等人的拥立下登上了帝位,是为汉文帝。
当时,匈奴多次违背誓约,进犯边境,而汉王朝却因多年战争,国家财力非常凋敝。就在刘恒为此苦恼之际,冒顿给他写了这封信,提出希望能继续当年的和亲之约,使两国国民能安居乐业。
冒顿的信正合刘恒之意,于是他答应了冒顿的请求。
随后,冒顿病逝,他的儿子稽粥继承了单于之位,是为老上单于。
汉文帝听闻后,决定继续履行和亲政策,所以他在皇亲贵族中挑选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前往匈奴,与老上单于和亲。
考虑到和亲一事关系到两国的外交,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汉文帝特意在宫中太监中挑了个做事精明能干的人前往辅佐,这个人就是中行说。
中行说知道身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一向生活清苦,环境艰难,所以他一再表示,他不愿意去。
可惜,中行说不过是个被阉割了的太监,根本没有话语权,他虽然强烈地表示不愿意去匈奴之地,但汉文帝一时半会也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人。再说了,一个太监,只管做事就是,哪儿来的那么多话。
中行说见已成事实,心里非常不高兴,在前往匈奴前,他曾和人说:“必我也,为汉患者。”意思是说皇帝强迫我去匈奴,我一定要做对汉王朝不利的事。
(中行说剧照)
到了匈奴后,中行说立刻投降了老上单于。
中行说虽说是个太监,但是他很有一些才能。
中行说看到匈奴上下都对汉朝送来的物品和食物非常喜欢,于是他对老上单于说,匈奴的总人口不足汉朝一个郡,但是因为衣食都是自给自足,不依赖汉人,所以强大。但现在大家都崇尚汉朝的物品和食物,要不了多久,就会受到汉朝的影响,渐渐被汉化,到时候不用一枪一卒,匈奴就归属于汉朝了。
老上单于听说后,认为很有道理,于是问他该怎么制止这种现象。
中行说讲,应该把汉朝送来的缯絮做成衣裤,让人们穿着这样的衣服在荆棘中奔驰,这样缯絮就会很快破损,大家就知道这比不上匈奴的皮袄结实。
另外,再将汉朝送来的食物尽数扔弃,以显示唯有匈奴的牛羊肉和牛乳等才是味道鲜美,能使人增强体魄的食物。
于是,老上单于依计而行,果然遏制住了匈奴人崇尚汉朝服饰食品等的风气。
除此外,中行说还把汉朝的统计办法教给老上单于身边的人,让他们学会分条记事,方便他们统计人口及牲畜等的数目。
另一方面,汉文帝为显大国风范,在和亲后和老上单于多有书信往来。
汉文帝的信都是写在1尺1寸的木牍上,在信的开始总是以“皇帝恭敬地问候匈奴大单于平安”这样的话。
中行说对老上单于说,强大的国家在外交上应该压倒对方,所以他建议老上单于用1尺2寸的木牍回信,并在信的开头以“天地所生、日月所安置的匈奴大单于”自居,此外,他还让老上单于将印章等都刻得要大过汉文帝的印章,以此表示匈奴强过汉朝。
(汉文帝剧照)
尽管汉文帝见信后,明白其中深意,但由于汉朝需要恢复生产,所以并没有指责老上单于。
为了表示两国之间的一团和气,汉文帝又遣使者前来问候老上单于。
使者对匈奴的风俗颇不以为然,在聊天中提到匈奴人不敬老的问题。
中行说立刻回敬道,汉朝人被征入伍后,要出发戍边时,家中的老人是不是把暖和的衣服和食物打包起来,让他们带在路上吃穿?
使者承认的确如此。
于是,中行说表示,匈奴人深知战争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会把肥美的食物留给青壮年吃,让青壮年去去保卫他们,这样既能保证青壮年的力量,同时老人也能得到保护。所以,说匈奴人不敬老,简直是无稽之谈。
汉朝使者每次辩论,中行说总是辩驳得他们无话可说。后来,中行说干脆对汉朝使者说,你们少说话,你们只要保证奉送的食物和物资数量足,质量好就可以了。如果送来的物品和食物不能使老上单于满意,那你们就等着到秋天的时候,匈奴人骑着烈马去踏平你们待收割的庄稼吧。
中行说的态度让汉朝使者非常不满,诘问他是不是汉朝人。
结果中行说表示他与匈奴人才是一家人。
气得汉朝使者回去向汉文帝告状。
中行说不光威胁汉朝使者,还以他对汉王朝的熟悉,为老上单于出谋划策,多次策划有利于匈奴的战争时机和地点。
老上单于有了中行说,在与汉王朝的征战中,经常夺得先机,因此他把中行说当作重要的谋臣,给予丰厚的赏赐。
中行说的行为,给汉王朝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匈奴人所到之处大肆屠杀,许多汉人因此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汉王朝也因为他的缘故,军事和经济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后人对中行说卖国求荣的行为极为不耻,于是在说到汉奸的时候,就把他列为了汉奸鼻祖。
(参考史料:《史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