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朝内阁制度的变化为切入点探究封建皇权的演变进程
发布时间:2019-12-30 12:57:19   来源:东方头条   评论 参与

明朝内阁是一座由明朝建立至崇祯年间的,供皇帝商量政治大事的部门。在明后期内阁权力逐渐变大,后来形成了明朝行政的重要部门,势力庞大。而内阁辅助大臣人数就有一到七人不等,辅臣奉使者命令出去办事,大多数都自称为阁部。

最初,内阁的人都只是具备顾问身份,皇帝的地位则最高,那些大学士们都很少有参加商讨的机会。直到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的地位才日益受到尊崇。从此之后,内阁的权力逐渐变大,后期直到明世宗中叶,夏言和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后,他们的地位变成真正的宰相后,才开始压制了六部。可见内阁的势力有多微妙。一、内阁制度的由来与明朝内阁制度概况浅探

中国古代继承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很丰富的文化史册。比如自公元前221年开始,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带给了我们有史以来第一个多民族生活的国家,而后来国家的思想独立也给封建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皇帝们皇权的不断强化,直到明朝,也连带着内阁制度进行了一次变革。

在明朝成立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便按照前朝制度,在朝廷中设置了中书省。并且派遣了一位丞相上任,这个丞相上承六部,下统百官,可谓是只比皇上低一层,而最著名的丞相便是胡惟庸做右丞相的时候。

“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因为这句话的流出让朱元璋感到这位丞相地位日益见长,于是皇帝在胡惟庸案爆发之后,他撤除了中书省,同时废除了几千来的丞相权限制度。并将权力分给六部,并不再设立丞相这个位置,并令之前的六部都归属于中书省管理,而六部如果有紧要政史,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

原本在刚开始的时候,中书省和丞相的责任都是皇帝一个人承担的,但是任务太艰难了,所以皇帝有些吃不消,所以朱元璋照着宋朝的模样设立了殿阁学士来当他的助手,当然他们是没有什么实权的。

“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这句话就很好地描述了殿阁学士的地位。虽然殿阁大学士没有实权,但是却能直接接近与决定皇帝的决定,这也为内阁的诞生种下了种子。

在朱棣夺取了朱允炆的江山后,为了国家的运行他很是操心,但是他毕竟也是个普通人,也会有感到精力不足的时候,所以他也自己找了一个辅助部门。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说:“成祖特简解缙、胡 广、杨荣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内阁之预机务自此始。”

选拔的这几位大臣都是在历史上有名的大臣,他们被人们认为是第一届内阁成立的成员,掌管内阁中的讨论政事权利和执行权,当然最核心的决定权依旧还在皇帝自己的手里。

朱棣去世后,就由他的儿子明仁宗来继位,当时这位新皇帝大力提拔内阁人员,不仅让他们担任六部尚书掌管实权的职位,还让他们掌握最后的决策权。而到了嘉靖时期后,两者位置彻底颠倒。

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部门,这就形成了内阁掌管所有部门的强大局面,所以说内阁的正式发展是从明仁宗开始的。其中内阁人员都身处要职,权力也越来越大,内阁毅然成为了皇帝的核心部门,到了张居正时期,内阁就成为了政府运转的核心,这和当时的中书部门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皇帝朱翊钧不理朝政,终日浑浑噩噩,无视内阁上报事务和朝廷,所以朝廷几乎是瘫痪状态,一直到明朝陨落。后期清初想要效仿明朝的内阁制度,但是内阁并没有实权。所以渐渐的内阁部门就消失了。

由此可以看出,内阁起初是因为明朝被废除的几个中书省和丞相才建立起来的,当时的皇帝政务繁忙,所以才设立了几个大学士开始当助手,后来这些助手势力越来越大,所以成立了内阁。二、浅析内阁权利与皇权之间的制度抗衡

明朝内阁从诞生到发展到巅峰,是由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当首辅时。但是当时的内阁只是一个副职位,即使权力再大他也要听从皇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内阁的上升空间,因为受到皇权的压制,所以内阁在一定时间内它只能算是皇帝身边的议事者,

内阁当时主要负责的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一说。而文中的“献”则是指内阁大学士所发表出来的意见,他们会上书呈奏给皇帝看。如果皇帝接受意见的话就称为“献可”。

如果内阁的意见和皇上的意见不同,那么他们就会问“替否”。这一段话也能体现内阁在当时的地位,他们并不是拥有实权的部门,是否采纳他们的意见完全取决于皇帝。而当时的内阁地位的上升与下降都取决于皇帝是否重用。而且当时内阁的实际职务其实是六部内的各种大小杂事。

就像正德期间的刘健和谢迁,他们同为内阁首辅和次辅的身份。就被正德皇帝朱厚照给告老还乡了,也就是说当时皇权十分压制内阁,就算内阁的人权力再大,皇帝如果想要换掉你,任何理由都能给得出来,而且换掉你很容易。毕竟内阁是一个类似于和皇帝商讨的部门,他们很依赖皇权,没有皇上拉着,可能连普通人都不是。

虽然内阁的存在明面上是在加强皇帝处理政务,但是他们背面里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皇上。其实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发生变化的。起初皇帝对内阁有着很严格的规定,成为内阁的条件就是他们的权力要大、但是官职必须低,而且不能干预其他部门。

这就大大地限制了内阁和内阁大臣的发展前景。但是在明仁宗以后,内阁已经有了能处理其他部门的趋向。渐渐的他们的权力开始扩大,最明显的进职者就是张居正。他当时是担任内阁首辅,所以权利都比别人大,所以当他用手段推翻新政治的时候万历皇帝的皇权忽然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制。

明朝皇帝为什么会重用宦官,不仅仅是因为宦官和他们很亲近,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可以限制内阁的行动和权利,举个例子,就说司礼监的披红权。当时这个权利就是皇帝最忌惮的,这也间接的说明了内阁确实对皇权也有着牵绊,有时候如果内阁打头做什么事的话,皇帝会思考一阵,因为他有时候管不起,比如明朝的那起国本案,虽然它延续了很多年,最后皇帝都不上朝来抗议内阁。可见后期皇权和内阁的牵绊确实被调换了。三、明朝内阁制度最终以皇权制衡内阁告终

内阁原本就是皇上身边最可靠的助手,但是随着时间的变革,最后内阁却大幅度的限制了皇上。当然因为皇权和内阁也有斗争过、平衡过,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显著。从嘉靖到万历初,内阁的权力发展巨大,可以说在初期就发展到额顶峰,此时的内阁狠狠地压住六部与其他部门,天下政务都归六部管理,六部再向皇帝汇报,但是后期六部却要听从内阁,特别是当张居正为首辅的时候,内阁几乎是如日中天的存在。因为内阁的权利日益见长,朝中开始有大臣先拜张先生再去朝拜天子,从各个方面来看,内阁的他其实已经处于皇权之上。

而当时皇帝为了压制住内阁的反政,也有过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分为内阁外阁、首辅次辅,从而间接地分离他们。因为以内阁首辅为首的话,三人如果不统一,那么便有利于皇帝掌握朝政,重新整顿这段被内阁统治的时期。而频繁额更换阁臣的数量与质量也是为了削弱内阁的势力。这都是皇权在和内阁所做的改革,但是直到明朝灭亡皇上和内阁之间的杜衡也一直都存在。

不难看出,原本势力不是很强的内阁逐渐羽翼丰满,甚至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了皇上的决定。虽然内阁作为皇权的助手是不可能超越皇上权利的,但是在封建时期内,任何机构都可能超越皇权,只要有一个有头脑的领头人。不过在大体上还是皇权居上的,毕竟他可是天子。

虽然在历史上有内阁只是皇权加强的助手一说,但内阁归根结底也是相当于皇上的副手,虽然他们都服务于皇帝,并且可以和皇上一起决定大小事宜,但是内阁的存在始终对皇权产生了不小的牵制作用。这就使得皇帝也不能畅所欲言、去做他觉得对的事情。

不过内阁的行动也大大提高了皇上的行政效率,同时也稳定了皇权所统治的国家。就像前文说到,就算出现像嘉靖和万历这样的不上朝、不上进的皇帝,在内阁的统治带领下,皇朝还是运转如初。

参考文献:

《明代那些事》

《内阁》

《历史记载》

① 康复在线网所有原创文章(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2816822384@qq.com,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热词搜索:明朝 皇权 切入点 内阁 探究

上一篇:法源寺有块石碑,是史思明所刻,石碑是他朝三暮四风格的最好见证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主办单位:《康复在线网》出版公司。 网站低俗信息举报信箱
康复在线网:立足“华人的角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