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我国各省的由来都有一段历史,有的省域历史悠久,含义很多。有的省的组成则是根据历史变化的。
01
不同朝代,其全国的各省的划分及数量不同。当然从我国历史来看,有的省域有合并的历史,也有的省历史悠久,名字含义也很古老。
比如,我国华东地区的安徽省,历史十分悠久,此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安徽省是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聚焦地,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
徽文化、徽商等都是安徽的代表,一提到带有“徽”的事物,很多人会联想到安徽。其实,安徽省简称是“皖”,而不是“徽”,为什么简称“皖”?
安徽之所以不简称“徽”,就如江苏不简称“吴”道理一样。因吴文化并不只是代表江苏,吴文化包含了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因此用“吴”称江苏就不能概括一个省。而“皖”字拆开是白从完,完同音。白与完结合起来寓意“美好的日子”。但“皖”字早在春秋就有,在安庆市附近,这里有一古皖国的诸侯国。
据《禹贡》记载,春秋时的皖国,到战国就被楚国吞并了。秦朝时属于九江郡,汉朝时归庐江郡。春秋皖国是一个小国,偏居安害潜山县北。安徽不仅有古皖国,而且潜山县还有一座有名的“天柱山”,在古代称“皖山”又叫“皖公山”,安徽三大山之一,汉武帝时封此山为南岳。
从文化圈上看,皖江文化得名是因皖河得名,而皖河是安庆境内的一条河流,古代称之为皖水。因此,皖江文化又指安庆文化,而安庆在古代曾是安徽的省会,于安徽省的简称就称为“皖”。
02
从史料记载看,安徽省域历史悠久,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朝在安徽设庐江、谯郡、汝阴、淮南、钟离、戈阳、同安、宣城、新安、历阳等地区。唐朝时中国为10道,安徽分属河南道、淮南道、江南东道。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属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南方,这里包括江淮、江南地区,则先后分属于吴国和南唐国。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安徽地区分属江南东路、京西北路、京东西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5个路。宋朝皇室南渡,宋金对峙时期,金朝曾占据淮北,而南宋则占据淮南、江南两地。
元朝时曾设置“行中书省”的编制,全国共分为11个行省。而安徽则分属河南、江浙两行省。
到了明朝,安徽省属南京管辖,共分为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7府,还有滁、和、泗、广德4州。明朝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在凤阳建中都城。
03
但组建安徽省的时间并不久远,距今只有350年的历史。成省时间是清朝康熙年间,而此省之前属于江南省。康熙六年,也就是1667年,康熙皇帝下旨,把江南省一分为二(江苏省和安徽省),于是安徽就成新组建一个省。为了给新省取名,康熙把安徽省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府安庆府和徽州府各取一字,因此“安徽”而得名。
由此可见,安庆府和徽州府在安徽省的重要作用。后来安庆府与徽州府又分别设市。但1987年,徽州府改名为“黄山市”。但这样的改名就使安徽的“徽”字没有了出处。因为徽州古称古称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为徽州,府治在歙县,当时徽城镇为府县同城。徽州历经宋元明清四代,辖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六县。明朝与清朝时的徽商,就是指的徽州商人,徽商称雄500年,因此又有 “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04
随着徽文化的深入挖掘,一些有识之士认为黄山应该改为“徽州”, 这样才更能体现徽文化。但黄山只是一座旅游的山而已,无法代表底蕴深厚的徽文化。还有认为再改徽州, 黄山就被人忘了。
还有学者认为,如果徽州这个名消失了,就如徽文化无根一般。古徽州是徽文化的代表,如何让其“名副其实”,据说成为专家与文化界的呼声。不过一个地名更改牵一发动全身,因为涉及面广,而且有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并不是说改就能改成,需要统筹规划,科学调研后才能实施。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