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指使用欺骗的手段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最早出自于《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此辈依人门户,本为舞弊而来”,相信对于“舞弊行为”,每一个正直的人都是深恶痛绝,在古代,帝王们向来对舞弊者进行严惩,即使对方有真才实学。
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乃堂堂一品大官、两朝重臣,就连史书中都称赞他“勤慎无咎,素持正”,可他最后依旧晚节不保,被判斩首,但他自以为自己深受皇帝喜爱且位高权重,并不会死,自信地告诉妻子回家做好饭、打包好行李等着他回来,最后他结局怎样?
他叫柏葰(jùn),原名松葰,是蒙古正蓝旗人,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选庶吉士,不得不说,伯葰颇有官运,他一路高升,累迁内阁学士,兼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兵部尚书,咸丰八年就当上了正一品的文渊阁大学士,放在整个清朝历史上也是很有地位的人。
伯葰是一位相当有才华又有工作能力的人,所以道光帝和咸丰帝都很欣赏他,当年伯葰便以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去掌管顺天乡试,乃士子考取举人的主考官。
“送礼”的风气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原本是人与人之间表达美好的祝福和寓意的事情,却被许多别有用心之人当做“走后门”的方式,造成非常不好的风气,这不,当年的考生们一听说伯葰等一行人负责考试,立马上门“送礼”了,但考生们知道伯葰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于是选择了给他的手下送礼。
咸丰八年十月初七(1858年),距离当年乡试揭榜尚不足1个月,御史孟传金上书,直接指出本次乡试中存在严重的舞弊问题,比如有个叫平龄的人,平时就会吹着口哨、拎着鸟笼到处乱转,一无所长,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看,这种人居然高中第7名!
咸丰帝看到这件事,龙颜大怒,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以后都是为皇帝效命的,平龄这种人高中不是玷污了科举考试吗?于是命令载垣、端华等会审此案。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办案人员竟然发现“应讯办查议者竟有五十本之多”、一张试卷里“讹字至三百余”,啥意思?意思是已录取的50多人的试卷是一塌糊涂,一篇千字文章里竟然有300多个错别字!我们都忍不了,咸丰帝更加忍不了,立马将主考官柏葰诸人革职,并且准备秋后问斩。
其实经过调查,咸丰帝了解到伯葰并没有直接参与受贿,是他的门下之人私下里“交通关节”,考虑到伯葰是两朝元老且位高权重,咸丰帝还欣赏他,所以并不忍心杀掉伯葰,于是让他在监狱里住了半年多。
伯葰寻思着自己应该不会死,所以在妻子来探望他的时候,对着她说:“你回家打包好行李,做点好吃的,皇帝是不会杀我的,不用多久我就回来了。”然而伯葰万万没想到,早就有个人想把他除掉了。
那就是肃顺,伯葰和肃顺在朝廷上向来是互相看不惯,伯葰还常常公开反对肃顺的施政方针,伯葰一出事,肃顺开心得不得了,三天两头就跑去皇帝面前说伯葰的不是,还在早朝上大声说:“取士大典,关系至重,亟宜执法,以惩积习,柏葰罪不可宥!”
其他官员竟然“默无一言”,咸丰帝十分尴尬,下不了台,于是宣布判处伯葰斩立决,伯葰也成为清朝唯一一个因科举舞弊被处死的一品官员,伯葰那顿饭是永远也吃不到了。
故事其实还有一个“反转”,伯葰一死,肃顺便拿下了监视庚申恩科的工作,结果他为了让自己的幕僚高中,竟然考前泄题!引起了轩然大波,实“为科甲中人所切齿”。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