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时代几个事件,分析历史无法改变,为何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
发布时间:2019-12-26 17:58:41   来源:东方头条   评论 参与

导语:历史无法改变,为何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从战国时代发生的魏惠王问政孟子,太子丹导演荆轲刺秦,张良助韩国复辟的角度来分析

历史的发展自有它的定律,从来不会因为某些人某些事而改变它的轨迹,可是很多时候历史的发展总是不尽人意,总会带有一些痛苦和磨难,尤其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基于中国古代的发展特点的原因,王朝更替和频繁的分裂割据一直都是其发展的主流旋律,有战争的存在就会有成功和失败,同时也就会伴随着国家的兴起与陨落。

也正因为这些,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从来就不缺少想要改变其发展规律的人;其实中国古代的历史选择在王朝更替当中去弥补自身制度的缺陷,这是自然而然的一个结果,没有任何的人能够改变这样的自然规律,但是因为对于一些事件的执念,对于家国的执念,让他们不得不做出与历史相悖的事情。

本篇文章,笔者回首一下,在战国时代曾经发生过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而策划这些事件的人又是想如何改变既定的发展轨道。

魏惠王问政孟子,孟子讲述王道思想

在战国前中期的时候,魏国的魏惠王就做过一件令人忍俊不禁的事,这件事打着尊才爱才的名号进行,可真正的目的是企图迷惑历史,而这次事件的另一个主角儒家,即孔子之后的又一位思想大师亚圣孟子的观点更是让人难以接受。

孟子到魏国去之后,魏惠王请教了孟子几个问题,说自从他即位之后,魏国的发展就再也不像从前那么辉煌了,自己的祖父和父亲留下来的产业也快消失殆尽了,更有甚者,经历了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这两场战斗之后,曾经名震天下战无不胜的魏武卒也兵败如山倒,他现在是落得了一个“太子虏,上将死”的尴尬局面,问孟子有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为他的国家谋取利益。

这是一个在治国方面有点失败的君主,询问他人治国之道的小故事,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大师孟子却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他先是把魏惠王教育了一顿,说其作为君主绝对不能言利益两个字,如果君主言利,那么臣子们就会争相效仿,最终百姓们也会只知道利益而不会真正的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了。

然后又给他列举了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并以此为由提出了他的王道观点,要求魏惠王从百姓的衣食住行方面,从砍柴捕鱼方面,从生娃养老方面来为百姓们“合理”的规划他们的生活,长此以往下去,魏国一定是安静祥和、国泰民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甚至连狗都不要人的良好国家。

孟子观点并适合时代发展要求

这番理论不可谓不犀利,完全的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传统,将王道的观念抒发的淋漓尽致。可是,请问,这种观点在那个时代可行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是什么年代?是战国时代,是一个兵戈铁马、群雄逐鹿的年代,各个国家之间的争斗接连不断,绝对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停下发展的脚步从零做起,真正的实行王道的政策。

换句话说,让君主不言利等于要君主的命,等于要国家的命。孟子这样的理论适合西周初期,周武王刚刚安定天下的时候,而儒家学说本身就是主张克己复礼的,这一点并不矛盾,但其却与历史的发展相违背了,周朝分裂意味的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代表的是历史的进步,这样的观点无异于是要让历史后退。

而魏惠王本身也是可笑,孟子作为那个时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学说和主流观点一定是广为人知的,也就是说,魏惠王在请教之前就已经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请教一个自己早已经知道答案的人问题,还说的那么痛彻心扉,实在是令人忍俊不禁。可是,历史的滑稽之处在于,它总是善于撕碎那些欺骗它的人的大伪面具,因此,自魏惠王开始魏国便一蹶不振,最终消灭在了大梁王城茫茫的大水当中。

燕国太子丹导演荆轲刺秦王事件,让人贻笑大方

燕国在这样的事情上也是很乐意与向前辈致敬的,著名的荆轲刺秦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可是这个让无数的人潸然泪下的故事,如果细究起来是一场不符合历史逻辑的。

秦国在消灭燕国之前已经是吞并了韩国和赵国两个大国了,而后期的赵国本来就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赵国的灭亡其实标志着山东六国的大势已去,但是很多国家都不甘心就这样消亡在历史当中,尤其是燕国的太子丹。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燕国作为战国时期唯一一个由西周分封的老牌诸侯国,它本身就带有封建正统的傲气,而太子丹本人也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因此,为了保住燕国,他便开始了自己的谋划。

可是,他的计划不是招兵买马、实行改革,而是伙同田光、樊於期、老师鞠武和荆轲、秦舞阳策划了刺秦这么一个让人哑然的计划。而他给荆轲的两个目标更是让人无话可说。

第一:如果能够劫持秦王嬴政是最好的,那样可以效仿春秋时代的刺客曹沫那样让嬴政归还吞并的土地,从而可以让天下恢复到之前的那种诸侯并存的局面。

第二:如果不能劫持,那么就杀死嬴政,让整个秦国大乱,从而搁置灭国计划,给剩余的各大诸侯国缓冲的时间反击;对于这样的一个计划吐槽起来确实有些无力。

先不说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难道一个偌大的秦国就凭借着秦王嬴政一个人在支撑吗?纵使嬴政死了,秦国就后继无人了吗?再说,秦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危机,也出现过国君、丞相、上将军的空缺,可是那个时候六国合纵都没有消灭秦国,太子丹哪里来的自信凭借着已经衰弱到极致几个诸侯国打败猛将如云的秦国呢?

再退一步讲,纵使秦国真的灭亡了,难道整个天下就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进行统一了吗?因此,太子丹的做法可谓是真正的想让历史发生反转,但是他没有想过,曹沫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当时还处在春秋时期,周天子对于诸侯国还有一定的控制权,而齐桓公之所以同意返还土地之后没有反悔绝,大部分也是因为他在那个历史时间段里打出的口号是“尊王攘夷”。

而后来的秦国与那时候的齐国是没有可比性的,同时周朝也早就不复存在了,试想一下,秦惠文王时期能任用张仪鬼魅一般折磨六国,秦国就算是真的给了你口头的约定又算得了什么呢?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已经纷乱了几百年的华夏到了要统一的时间段,可太子丹却想回到诸侯并存的时代里,无异于是贻笑大方的。

张良联和楚国和魏国帮助韩国复辟

但是这样的事情不仅是太子丹做过,被称为一代谋臣的张良也做过;韩国覆灭之后张良并没有死心,张家在韩国没有灭亡的时候曾五代位居韩国的丞相,而轮到张良的时候韩国却已经不复存在了,自然张良也就难以平复他那颗躁动不安的心,于是在韩国覆灭后不久便暗地里联合楚国和魏国策划了一场复辟的计划,企图迎回韩王安,重新建立一个新的韩国。

唉,让人们接受一个新的执政方式确实不容易,但是复辟的道路也同样的十分艰辛。张良在实施计划后不久便将自己暴露在了秦国的视野之下,而秦国为了不让灭国大计受到影响,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可以说是雷厉风行的。

秦王嬴政得知后立即将在燕代战区作战的王贲火速召了回来,并随即召集朝中要员商讨解决方案,随后给予王贲五万人马让他按照商榷的计划平定韩国的叛乱。王贲也是不负众望,立刻发兵奇袭楚国,旬日之间连下十城,彻底的震慑了楚国,将其从韩乱之中搁置出来,随后震慑又大军压阵震慑魏国,让韩国的叛众成为一个孤立的群体,随后挥师北上一具解决韩乱。

在那场战争当中,张良拼死逃散,后来又设计在秦始皇东巡的时候刺杀,同样没能成功。再后来其投奔了刘邦,在秦末的战争当中辅佐刘邦消灭了秦国打败了项羽,自此,韩国的大仇总算得报。

张良与太子丹不希望自己国家被灭,对统一无利

张良的做法与太子丹类似,都是不希望统一,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国家被消灭,这其实无可厚非的,在一直以来的中华文化的传承中都有家国情怀这一点。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秦国也好还是燕国韩国也罢,它们都同出一源,都是中原地区兴起的周文化的一个分支,都属于华夏文明的正统。

可是,经历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纷争,各大诸侯国的文化发展已经有了互异的趋势,大家文字不同,发展不同,虽然同宗同源但是长此以往下去却只是会走向更深的分裂,就如同今天得西欧一样,谁又能说,几千年前,欧洲大陆不是一片统一的净土呢?

笔者认为,所站在一个后来人的角度上去思考,只有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最好的选择,才是真正的家国情怀的体现。或许后来的张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并没有在过多的执着于已经逝去的韩国,而是在看到一个太平盛世的时候选择了隐居,平静的度过自己的余生。

此外,还有很多的学说也体现着对于周朝统治的崇尚,比如我们上文中提到的孔子的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放弃自己对于天子之位的渴求,放弃诸侯国之间的利益纷争,然后恢复西周时期的统治,同时恢复礼乐制度。

这样的主张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毕竟那个时代里最大的财富就是思想启蒙,只有不同的学术主张才能够互相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可是我们同样与要明白的是,历史不会因为一个学派而改变,同样不会因为一个时代而停滞不前,孔子是圣人这没有错,他也为后人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思想观点,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至今天都任然适用。

但是同时,孔子却也不是一个完人,他的一些历史观念同样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很多时候对于一些学说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偏听偏信而是要去发现他对于未来人的价值。

综述

笔者认为,无论是圣人孔子还是一代谋臣张良,他们都没有改变历史的能力,或许人类在历史面前终究还是渺小的,我们能做的顶多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顶多是给予历史的选择一点点的影响,而从来都不能够左右历史的局势,这或许是人类的悲哀,但是同时也是人类的幸运。

历史的发展自有它本来的定律,但是历史之所以为历史,是在我们后来人再翻开那些史册的时候所发出来的感慨,很多的历史规律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我们作为后来人,可以评述前辈的功与过,也可以评判前代历史的好与坏,可是当我们身为局中之人的时候,却无法百分之百地掌控它的发展,这或许就是人类和历史的关系。

实际上人的每一个选择都能够影响历史的潮流,但同时也正是因为历史的潮流如是发展才有了今天的人。人类和历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应该强求于某一些事件,执念于某一个历史观念,应该整体的去看待整个历史的发展。

同时,历史作为过去的事情,我们现代人应该做的并不是去追究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也不是去追究前任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而是要从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当中去寻找能够影响自己的那些思想和观点,让自己能够在历史当中吸取教训能够让自己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得到升华,这其实才是历史真正的价值。

其实时隔那么多年,我们再去追究古人们行事的原因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历史已经确定,任何人都无法去改变,可是我们却可以在历史当中寻找现代生活的影子,让现代人避免去犯古人的错误,让现代人可以活的更好。

参考文献:《史记》、《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等

① 康复在线网所有原创文章(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2816822384@qq.com,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热词搜索:几个 前仆后继 那么多人 战国时代 改变

上一篇:王莽币政改革:扰乱经济秩序,引发“经济危机”,短命的新朝政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主办单位:《康复在线网》出版公司。 网站低俗信息举报信箱
康复在线网:立足“华人的角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