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也疯狂,直接找上秦始皇细读《留侯世家》,发现刺秦是个坑
发布时间:2019-12-26 17:40:41   来源:东方头条   评论 参与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史记-秦始皇本纪》一,司马迁先生说得直接,为盗所惊。

这群强盗,在秦始皇看来即是"鸡呜鼠窃狗盗"之辈,秦始皇很是看不起。也倒是,当年咸阳宫里,那么惊险,他都躲过了,这一次他人多势众,肯定是不怕的。

仔细想来,这群强盗是不想杀死秦始皇的,他们一定有其他什么目的,至少主谋张良企图什么或者另有打算。不像前次荆轲刺秦王,而荆轲开始也不是要刺死秦始皇的,后来几秒钟才决定杀死他,只是"强弓之末,力不足甩匕首;冲天之怒,气不能见血红"也,杀不了啦!

秦始皇的多次被刺,均成千古传奇,也难怪名声大了的人,干什么都成"榜样",连被刺杀也称千古一杀,成为后人饭后茶前津津乐道的味蕾复苏,大概痛的是别人,死的是刺客,与自己并没多大关系。比较而言,袁盎被刺杀,则稀松平常了,可以忽略不计。缘因就是袁盎的名声太小了,响亮不起来,舆情也跟着不响应,这怪不得他,要怪就怪世俗趋炎咐世。二,秦始皇有案底可查的"遇害"有四次

当然,他的"假父"嫪毐在他行加冠礼之前夜给的"礼物",是不可能被认可的,造逆谋反比暗杀行刺要"光明磊落",但性质同样恶劣,结果更是雷同:死,族,诛连,死一大片……"假父"也确实按这几步,极不情愿地走完了他短暂的富贵如朝露的一生。这是送错礼的代价。

第二次在咸阳宫,是荆轲主刀的,结果大家都明白了;第三次在搏浪沙,是张良主谋的,下面单独再论述;末一次在咸阳城内的兰池,这一次应该是见证秦始皇是否真正有武功的一次战斗。鉴于荆轲及张良的失败,兰池侠客汲取了经验教训,联手围攻。但这回的几个侠客更惨,因为秦始皇也汲取了经验教训,更让人惊诧莫明的是他也加入护卫队,保护了自己的同时又保护了护卫,君臣竟能逄凶化吉,遇难呈祥。三,现在单说张良刺秦

这是历次刺秦最假的一次,荆轲刺秦半真半假,是由于他要面子,觉得老处士田光看得起他,觉得太子丹给的金钱美女,金樽美酒没法变现偿还,也就只好答应用命换命。但太子丹的要秦王偿还土地之议,让荆轲举棋不定,在运用"现在进行时态"之时,显然错成一般将来时态,时态错位,竟为秦王反杀。看来只有兰池逢贼才是真格的。但我不想说它。我要说张良的刺秦最假。

秦始皇也该想想为什么被追杀的总是他?他倒底干了些什么事?招来了不同阶层的恨,不同身份的人不畏艰险,如飞蛾赴灯,义无反顾地,前仆后继地追杀到底呢?贵为天子,恨满世界,反倒觉得这皇帝当的遗憾。

张良为什么叫张良?不知道,他本姓姬的,是周的"同禊末冑"。他谋嬴失败后,变姓易名,形容大变,怪不得秦始皇手下的基层官吏,全国范围内历经十天,地毯式地搜索,竟影儿也不见,可见张良们化妆之成功,易容之彻底。所以,司马迁以此说他"状若妇人好女",也可能出于这个缘故。

总而言之是秦始皇下令大搜十日,居然毛都没抓到一根。鸟飞兰天,鱼回深渊,罢了。

四,描述张良的这一次谋秦目的,司马迁说得清楚:一是为韩国报仇,二是为自己家被残杀的亲人报仇。

一个像张良这样的文青尚且满腔仇恨,散尽千万家财为此一杀,就別说其他六国的王室民众了。可以后的情形似乎并非如此,不信看下面:

为什么说是假的呢?

第一,在博浪沙设伏,博浪沙的地形不适合设伏!

秦始皇在全国修了三种不同规模的"高速公路"

如果加上咸阳城里的皇帝专用通道——甬道或者复道,则有五种之多。秦始皇的六国都城浓缩版全建在渭南,与著名的章台宫比邻。这些"都城之中的都城"全用复道相连。复道有盖,形同美国大片之《廊桥遗梦》里的廊桥。

复道,要比廊桥更长而已。这是朕的专用通道,别人不可有足迹留念。

甬道,是左右两边有墙体,人在中间走,如同汉字"山",只是山中的"竖"变成行走的人。皇帝在甬道中来往。外人看不见。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直道,属于军事通道,是咸阳往北至达上郡的军事要道,顾名思义——直,笔直的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常年寸草不生。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驰道:驰马所行之道,供皇帝巡行之用。秦驰道通达全国各重要地区,道路宽五十步,路中三丈宽的部分,种树为界。

驰道,各郡治,县治,祭祀主场,东部巡游的专用道,全国的驰道以咸阳为中心,向四方发散出去。

五尺道,指西南诸郡县后期开发,集中在多山险峻的地区使用。

这样看来,阳武博浪沙必定是在驰道之上。驰道道路宽五十步,路中三丈宽的部分,种树为界。这么宽的地方怎么藏人?又怎么安全撤退?显然是不可能的。

别不把秦始皇的开路先锋不当回事。一个七品小官尚且扈从一堆,呜锣开道气势汹汹,秦始皇幸梁山宫,看见丞相李斯出行,扈从上数千人。李斯是个内敛的人尚且如此,何况秦始皇出巡,动辄数万人是惯例。秦始皇的出巡,清障应该是不可忽略的,那刺客的藏身之处,恐怕不可能藏在驰道上的树上。也不可能藏在弛道两侧的近距离地方。史书上明白告诉人们,八十斤重的铗锥砸中了副车!让人疑惑不解。

第二,这个壮士用八十斤铁锥,远距离投杀,是不可能。何况八十余斤的重物,如果是十六位秤,则达一百四十余斤,投标枪投铁饼,沧海君投铁锥了,而且至少投出五十步的距离!该有多大的力来投掷。

用铁锥杀人,近距离百发百中,因为有重量,当然冲击力造成的伤害大,常常是一招致命,比如《窃符救赵》里面的朱亥用铁锥一下就把嚯嗞大将晋鄙给锥死了。但远距离误差大,铜马车目标不算小,击中的依然不是"的"。

刺客投掷铁锥还是失手了,砸中副车,这就又生出一疑点,为什么不直接砸中主车?能砸中副车,说明力量是足够的,砸不中主车,恐怕不是飞锥者的错,而是操盘手另有企图,不想砸中主车而已。

第三,博浪沙狙击的应该不只有一个刺客,而是好几个甚至十几个。掷锥者只有一个人。其他的人在接应,不如此,不能安全撤退。也就是他们作了充分准备,成功失败均能逃生。这一切必须在秦始皇没有反应过来就得快速消失。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以秦始皇的酷烈手段,他们几乎做不到。所以,张良等人的谋刺秦始皇在操作上就有问题。也许他们忽哨秦始皇一下就拨腿而跑了。

第四,为什么查不到刺客的下落?张良们是生存在秦帝国之境内的,秦始皇因此事大怒,下令全国搜查,为期一旬,结果网漏吞舟之鱼,一伙刺客一个也没抓到,这符合秦朝的酷吏政治吗?基层的联保牵连难道在这个事件上失效不成?恐怕不是。秦始皇后来也就不了了之,看来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的可能性并不大,要不,秦始皇不会因此罢休。

第五,一个人做一件事,不管成功与否,均会得到一种名气。这种名气会提高一个人以后的办事效能。三国时的曹操,他苦于人微言轻,想干一番大业却苦于没有名气别人不会跟从,他脑子灵活,转头一想,董卓不是大坏蛋么,杀奸臣坏人就能成大名,必然受人敬重,以后做事肯定要风有风要水有水。曹操揣了把短刀,编好正反两种理由去献宝刀给太师,其实是去谋刺董卓的。但失败了。曹操因此逃跑了。从此之后,人们一提曹孟德,立刻想到他刺杀董卓,又立刻对曹操肃然起敬。之后他号召众诸侯讨伐董卓,大家都来捧场。这就是刺杀"大头"成功与否带来的社会效益。如果不刺杀董卓,谁知道曹操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

张良谋秦有似于此,原因上面已经分析过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张良对名利极有慧心,并知道怎么得到它,并加以合理运用。使之完成自己的理想境界。

张良因此得到的名声,让他走哪儿都被"高恭",人们对他特别客气。在秦朝时连社会不安定分子项伯这种智商欠佳的人,也慕名千里来拜访。可见名气的吸引力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五,声名助人上青云。后来,陈胜起义了,张良带百多号人去投景驹,半路上碰上刘邦。刘邦听说是张良,马上想起博浪沙,立即高看,终生客气,直呼子房,不敢称X良。从开头就是这样,可见张良刺秦的流惠,让刘邦再没百文化的人,也在张良面前不敢造次。

两人去见项梁,项梁携了项羽,闻之来观,非常敬仰,初次见面,对张良的回韩复国要求马上给兵给粮支持。张良才有本钱回韩国打游击。

在《鸿门宴》上,项羽范增对刘邦的逃跑十分恼火,刘邦却留张良谢罪,就是看中楚国君臣不敢把刺秦的壮士怎么样。

张良害苦了项羽,只是项羽不计较,也许就是看在张良在博浪沙的壮举。因为他们共同的敌人是秦嬴乃至秦朝。这点说明项羽有大局观,即使未免太幼稚。

博浪沙狙击刺秦,其实就是张良导演的一场戏,否则,谁知道张良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在以后还会那么顺风顺水,"好风凭借力,送君上青云"吗?(薛宝钗诗笺)

本文为《留侯世家》章节读后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告之删掉

① 康复在线网所有原创文章(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2816822384@qq.com,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热词搜索:是个 细读 世家 找上 始皇

上一篇:乾隆赐“保命诏书”给弘昼,弘昼偷偷打开,看见8字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主办单位:《康复在线网》出版公司。 网站低俗信息举报信箱
康复在线网:立足“华人的角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