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上,有一个很奇特的网络用语,叫做鄙视链。脑洞大开的网友们,开始了自己鄙视链的疯狂输出,这些除了调侃,也包括所谓的地域黑。虽然这种行为并不提倡,但这种现像却是古已有之的。最早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代,各国之间就开始有了地域黑,或者叫做鄙视链。而在鄙视链的最底端的国家,叫做宋国。
在《韩非子·五蠹》中,就记载了守株待兔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宋国人,无独有偶,在《孟子·公孙丑》中,也记载了一个叫拔苗助长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宋国人,而宋国的君主宋襄公,也被人们调侃到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把宋襄公当成反面教材。可见,在先秦时期,宋国人稳稳当当的坐在了鄙视链的最低端,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所谓的鄙视链和地域黑,其实大多数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真正的宋国,虽然不是一个强国,却也相当富庶,可以说是当时的大都会之一。在《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宋地,房、心之分野也宋国地图。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这些区域,位于淮河长江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成为天下少有的富庶繁华之所在。这样一个富庶的诸侯国,却落到了鄙视链的底端,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当当我们了解了宋国的历史,就会找到其中的渊源。
春秋初期地图一、“二王三恪”,一种符合礼法的政治秀
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这种论点,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但孔子并非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人,他的这套理论,是建立在整个社会规则的基础上做出的总结。各个国家都在为这种名正言顺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即使是改朝换代,也不例外。在名正言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种叫做“二王三恪”的礼法要求。
什么是二王三恪,其实古往今来,争议非常多,历史学者们各抒己见,到了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在唐朝历史学家杜佑的《通典》中指出:虞舜以尧子丹朱为宾,曰虞宾,而不臣之。夏禹封丹朱於唐,舜子商均於虞,皆有疆土。如果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不难理解,舜帝代替尧取得了国家的政权,然后厚待尧的后人,封他土地,让他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夏禹也是如此。
到了周朝时候,这种二王三恪更进了一步,在《礼记》中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当时,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连续封了五块地方,分别给了黄帝的后人,尧的后人,舜的后人,夏朝的后人以及商朝的后人。这似乎变成了比较有典型性的二王三恪。所以,一般认为,这种制度是要封以上三代的后人以及再往上的两代后人。
这种很复杂的二王三恪在周朝之后,就没人在用了,毕竟,这种做法实在太过复杂。但这种制度的精神依然存在,一般情况下,取代前朝的新王朝,可以封前朝的后人一些有名无实的爵位,当然,也包括一些土地。这也算是从“二王三恪”演变而来的政治秀。
就像《礼记》中记载的那样,宋国就成了这种政治秀的产物,也成为西周分封诸侯国中,为数不多的商朝后裔,它的首任君主,是商朝三位贤人之一,大名鼎鼎的微子启。
按照“二王三恪”这样的礼法看,西周对于商朝的后人,是礼遇有加的,毕竟周礼是非常出名的。按道理说,宋国应该可以享受到很多优厚的待遇,但为什么最终成了先秦鄙视链中最底端的存在呢?
西周分封诸侯图二、源于“三监之乱”的鄙视链
起初,周武王按照历朝历代的规定性动作,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秀,他很大度的封商朝君主的后人武庚于朝歌。这可以算是一场相当成功而且很得人心的政治秀。武庚是商朝君主的后人,又被封在商朝根基所在。于是,通过这种巧妙的手段,让所有人都感恩戴德,甚至包括商朝的子民,都认为周武王推翻商朝,只是因为商纣无道,而不会殃及他人,依旧保留了商朝的祭祀。这种深得人心的手段,让周朝很快控制了商朝遗民。
但,周武王并不能非常信任的把土地交给武庚,因此,他在封完武庚之后,将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封在了朝歌周围,于是名义上武庚获得大片的封地和高度的自主权,实际上却完全处于周武王的监控范围内,史称“三监”。
理论上讲,周武王这种手段,并没有任何问题,而且非常高明。但凡事都有意外,让周武王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意外居然发生在自己的三个弟弟身上,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为“三监之乱”也叫做“武庚之乱”。
事情发生于周武王死后,他传位于周成王,然后让周公旦辅佐。虽然周成王年纪很小,但周公旦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政治经验丰富,根基很深,手段老道,有这样一个人物辅佐,周武王想必死后也很放心。一切都很放心,但管叔、蔡叔、霍叔三个人心中非常不满,一直老老实实的武庚,也感受到了这三个人的不满,于是,机会来了。
说实话,武庚之乱的确杀的西周王朝措手不及,而且颜面尽失。想一想,周朝的皇亲国戚和商朝的后裔勾结在一起,要推翻周朝,这是怎样一种讽刺呀。周公旦迅速作出反应,即使如此,西周王朝也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这场动乱。
虽然最终杀死了武庚死,却让周王朝再也不放心商朝的后裔,可是,规则还是要遵守的,于是,西周改封微子启到了江淮一带,也就成了宋国。
这时候的宋国,已经不是那个可以享受二王三恪待遇的诸侯国,而是一个让周王朝时刻警惕,生怕再次出现武庚之乱的国度。或许从这一刻开始,西周对于宋国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对于很多新诸侯国,新贵族而言,宋国的存在,只不过是周天子的大发慈悲而已,如果不是发慈悲,武庚变乱之时,商朝的后裔就会被斩尽杀绝。这种救世主一般的想法,开始笼罩着宋国,以至于在大部分新诸侯心中,对于宋国没有太多好感。
宋楚泓水之战三、稳步发展到作死灭亡
宋国的缔造者微子启,他的才华能力绝不在周武王,周公旦之下,武庚之乱后,宋国的地位他也是心知肚明,低调是宋国在各诸侯国之间生存发展的法宝,于是,宋国从微子开始,就走上了佛系发展之路,低调温和的发展着自己的国家,并不想称霸,也对侵略他国并不感兴趣。渐渐的,宋国温和的形象定格在诸侯国之中。也让诸侯国渐渐对这个人畜无害的小国放下了戒备之心。这样的与世无争,也让历史记录几乎是一片空白,以至于,微子死后,史记只用一句话记录了几代君主:
微子开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卒,子丁公申立。丁公申卒,子湣公共立。湣公共卒,弟炀公熙立。炀公即位,湣公子鲋祀弑炀公而自立,曰“我当立”,是为厉公。厉公卒,子釐公举立。
真正让宋国从佛系走向争霸,是在周厉王以后,周室渐渐衰落,诸侯国开始各自为战,连周天子在诸侯国眼中都已经不算什么,何况是一个过了气的老诸侯国。这样的格局下,反而让宋国有了发展的空间,而宋国,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强盛起来,直到宋襄公即位。
这时候,宋国的国力虽然不及齐晋等大国,却也有了足够的政治资本,史料记载:三十一年春,桓公卒,太子兹甫立,是为襄公。以其庶兄目夷为相。未葬,而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公往会。
和齐桓公的这次会盟,让宋国的地位飞速提升,也让宋襄公变得异常自信,几年后,齐桓公死了,骄傲的宋襄公想要像齐桓公那样,开始自己的会盟。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於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
对于会盟的渴望,让宋襄公无视了目夷的劝说,而骄傲自大的宋襄公,误以为自己的国力已经可以和齐晋一般的大国相提并论,荒唐到要和楚国来一次公平的较量。于是,一场可笑的战斗,让宋国第一次强国梦彻底破碎。也让宋国再次成为诸侯国嘲笑鄙视的对象。 这就是泓水之战。
宋襄公之后,宋国再次成为一个小国,也再次低调的发展起来,直到宋君偃的即位。
经过长时间低调的发展,宋国再次有了一定的资本,宋国的君主偃,开始尝试玩一些行为艺术,比如射天。行为艺术并没有让偃感觉到满意,于是,宋君偃开始尝试,让所有人陪着自己玩行为艺术,陪着自己发疯。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十分有趣的记载: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这种集体的行为艺术,让整个国家跟着君王发了疯。也成了战国时期最为荒唐滑稽的一幕。
对于忙于逐鹿天下的大国来说,小小的宋国很不起眼,至于这些让人笑掉大牙的行为艺术,顶多被认为是一个神经病君王,把整个国家的老百姓都搞成了神经病。这样一个神经病国家,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当那些强国大国,只当宋国是一个笑话的时候,宋君偃却彻底触动了各国的底线。
君偃十一年,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这下宋国彻底完了,以前,君偃的行为艺术,很好笑,但各国觉得灭一个神经病国家很无聊,很没有成就感,可作死的宋国居然开始挑衅强国,更可笑的是,同时挑衅齐、楚、魏三大强国,于是,宋国终于在立国八百二十九年后,彻底从地图上消失了,灭宋的是齐国。
或许,宋国的灭亡,和山东六大战国的灭亡,都是历史的必然,但最后关头的宋国,却显得太过荒唐可笑,这样荒唐的行为,不黑他黑谁?而当宋国灭亡后,让整个山东六国发生巨大变化,就好像蝴蝶效益一般。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五国伐齐和田单复国。这两个大事件,让巅峰状态下的齐国和巅峰状态下的燕国同时衰落。战国的格局,彻底改变。这个,大概宋国没有想到吧。参考资料:
《礼记》
《通典》
《韩非子》
《孟子》
《史记》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