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中的一场博弈,天下形势几经颠覆,秦国坐收渔翁之利
我们都知道战国七雄,并不是说当时只有七个国家争夺天下。七雄只是当时国力较强的几个国家,其实还有别的中小国家,只是实力不如他们罢了。但他们同样也有一统天下的野心。比如说宋国。宋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当时的宋国其实就是那些大国眼中的一块肥肉,只是碍于宋国的地理位置夹于魏、楚、齐之间,大家都不好对他下手罢了。
宋国领土中的定陶是当时最繁荣的商业都市。国力也不差,只要有明君略加领导,继续存活的可能性很大,甚至有所作为。到了宋朝最后一位国君宋康王后野心极大,更是一心急于称霸。在当时宋朝一个雀巢中孵出了一只鹰,被宋康王看到了,就让人占卜寓意。而占卜之人也为了奉承他说:此象表明以小生大,代表宋康王可以以小胜大,一统天下。
宋康王早有野心,听了占卜之人的话更是高兴不已,自认是天降大任于他。于是,先后占领腾、薛两国,更是占领周围齐、楚、魏数座城池。此时的宋国就像一只刺猬,把周围挨着它的一圈国家都扎了个变。本来这宋国就是大国眼中的肥肉,可碍于宋国的地理位置无论是哪个国家率先占领宋国都意味着对其他国家的威胁,所以大家都没有下手。而宋康王此时的举动,是给了那些大国吃它的理由啊。而此时的宋康王还沉浸在他的统一大梦之中。浑然不知危险即将到来。
宋康王
宋国周边国家中,对宋国占领欲望最大的当属齐国。而齐国与秦国是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秦王更是东西为界,自称西帝,把东帝赠与齐王,企图讨好对方一起伐赵。齐王就拿此事问当时燕国来的苏代,问他有何看法。而那苏代建议,认为称帝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反而会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得不偿失。其次,伐赵倒不如前去伐宋更为实际。一旦攻下宋国,周边几国都会对齐国心生畏惧。所以苏代建议齐王伐宋。齐王接受了苏代的建议。并且轻松的灭掉了宋国。宋康王也因自己的野心落了个国破身亡的下场。
齐王在灭掉宋国后,吞并了宋国的领土,更是先后夺取了魏楚两国的领地。本身就强大的齐国,此时势力更是达到了顶点。可齐王此时却浑然不知因为伐宋一事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事儿还得从苏代给齐王建议之事说起。燕国因齐国以前曾侵占燕国,并杀害颜王哙和权臣子之,所以燕国与齐国有不共戴天之仇。
燕昭王继位后,时刻没有忘记与齐国的仇恨,经过多年的休养经营,虽然具备了一定攻打齐国的能力,但还是远远不够。这是苏代就献计:拿宋国当诱饵,让齐国占领宋国。因地理关系,齐国一旦占领宋国,就会四处树敌,被其他强国虎视眈眈。这样燕国就可以坐山观虎斗,坐等齐国灭亡了。于是就有了苏代劝说齐王的一幕。
这时的燕国也没闲着,大国之间四处游说齐国的野心。而秦国也早对宋国的商业城市定陶虎视眈眈。魏楚两国也是刚刚被齐国打败,也是对齐仇恨不已,而韩赵因齐国吞并宋国对他们威胁很大,也加入了其中。这一下齐国变成了众矢之的的国家。秦、燕、魏、赵、韩五国联军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领地被瓜分,秦军如愿得到了定陶,魏军占领宋国,楚军以前来救援齐国为名占领了淮北之地。赵国占领了河间。韩国直接返回了自己领土,而剩余大部分领土都被燕国所占。齐王也在逃入楚军后被楚军所杀。此时齐国将领死守莒和即墨两城,保留了齐国火种。
齐国并没有真正的灭亡,齐国剩余二城因誓死抵抗并未被攻占下来。后来燕惠王继位,而因燕国乐毅与之不和,中了齐国反间计,被迫逃亡。这下被齐国抓住了机会,在齐国军与民协同反抗下将燕军赶了出去。收回部分领土恢复了齐国的名号。
回顾整个事件,前后战国形势翻天覆地。这场众国都参与的事件中谁才是最大的赢家呢?首先不会是宋齐韩三国。宋国不自量力被灭国,齐国也因目光短浅险些被灭国。而韩国在战事后直接撤军回国了。也不是燕国,燕国虽然占领了齐国大部分土地,但因本是就与齐国实力悬殊,自己并不能消化这些领土,最后反而被齐国赶了出去,与齐国两败俱伤。
那么现在来看,得了好处又没什么损失的好像只有魏楚秦三国了。而这三国对比一下所占之地,秦国所占的定陶优势尤为明显。定陶这个经济大都市带来的回报远超魏楚两国。为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优势。之后的秦国更是先后响应其他国家的联盟协议,在未出动主力军队的情况下使其他国家相互消耗,秦国坐得渔翁之利。之后秦国大肆进攻中原,各国疲于奔命,秦国一统六国,成了战国这场博弈中的最大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