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门
明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子时,在山东济宁以南60里大运河边鲁桥镇一个将军宅第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天明,旭日初升,其父戚景通给孩子命名继光,希望他能继承祖业,光裕后人。
戚家的祖业是世袭登州卫(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指挥佥事是个什么样的官呢?明朝军事制度采用的是都司卫所制度。明朝中央军事领导机构有两个,一个是兵部,一个是五军都督府。兵部是政府的六部之一,最高行政长官是兵部尚书(正二品),是全国最高的军政机构,管天下武卫官军的选授、训练、镇戍等政令,遇有战事,奉皇帝命令调兵和任命将官。五军都督府是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它管天下的都司卫所,战时奉皇帝命令派出将领带兵打仗,但日常军政事务则归兵部。也就是说,兵部有调兵权而没有统兵权,而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二者互相牵制。五军都督府的下级机构,即地方军事领导机构,是都指挥使司,大约相当于现代的军区。嘉靖年间全国共有都司二十一个。都司的下级机构就是卫所,明朝从京师到郡县都设立卫所。在京城的卫所由五军都督府直接管辖,京城以外卫所由都指挥使司管辖。兵士称“军”,有军籍,世袭当兵,大部分屯田,小部分服役。军户世袭、卫所编制体系和军屯构成了卫所制的主要特色。一般以5600人为1卫,约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师。每卫下辖5个千户所,以1120人为1个千户所,设千户等官;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以112人为1个百户所,设百户等官;每百户辖两总旗,各50人,总旗下辖10小旗,每小旗10人。卫所长官为指挥使1人,正三品;副长官为指挥同知2人,从三品;属员有指挥佥事4人,正四品;镇抚司镇抚2人,从五品;经历司经历,从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从九品;仓大使、副使各1人。从卫指挥使(正三品)到百户(正六品)等卫所军官,都是世袭,称“世官”。戚家世袭的登州卫指挥佥事是正四品,主要负责辅助指挥使,分掌训练和军纪工作。相当于现在大校军衔的师级参谋或者作训科主任,年俸288石粮。
这里要解释一下,年俸288石粮约相当于28800斤粮,折合白银144两,而当时拥有5亩土地的自耕农,按一亩产粮600斤计算,一年收粮30石,能养活一个五口之家。因此戚家虽不富有,也不至于清贫。
那么戚家这个官职怎么来的呢?这要从戚继光五世祖戚斌说起。戚斌的父亲戚详,在元末战乱之时,随着舅父一家为躲避战火,居住在定远(今属安徽)的昌义乡。殛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朱元璋带着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等24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戚详参加了朱元璋的起义军,当了一名小旗,相当于班长,朱元璋夺取天下后,戚详当上了应天卫中所百户。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傅有德率兵征云南,戚详也随军从征,不幸战死。后朝庭遂授他的儿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也相当于四品。明代卫指挥使以下的官是世袭的,所以戚家世代相传为登州卫指挥佥事。登州卫驻登州城(今山东蓬莱),下辖7个千户所,是一个大卫。戚斌上任后,举家迁至登州,从此定居下来。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因其伯父戚宣无子,戚宣去世后,就以侄子的身份承袭了戚宣的官职。戚景通有两个夫人,大夫人张氏,二夫人为王氏。戚景通壮年无子,在56岁时,二夫人王氏才生了戚继光,因此戚继光是庶长子。戚景通老来得子,自然是十分钟爱,希望儿子继承他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