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写这一篇文章,主要源起我对"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背景分析时的偶得。我昨天写了一篇韩非子为什么要用宋国,种田这两个作为背景的分析文章,当然这篇文章现在还没有发。在分析的过程中,我突然关注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射天"。
“射天”
在《殷本纪》中就出现过"射天"这种仪式。为革囊,盛血,昂而射之,命曰"射天"。
干这个事情的是帝武乙。
在《宋微子世家》中记载同样的动作。盛血以韦囊,县而射之,命曰"射天"。
宋国是殷商的后裔,看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使我觉得这可能是殷商文化中"射天"礼仪。
帝武乙是在什么情况下做这件事情,不得而知。
但是宋康王在什么情况下做这件事情,《史记》是记载的一清二楚。
宋康王是宋国的旁支,他推翻宋桓公然后成为宋国国君。宋国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强大,打败当时强大的齐国,魏国,楚国,还灭掉了一个滕国。宋国的国力达到有史以来最强的,比宋襄公时期还要风光。在这种情况下宋康王举行了"射天"的仪式。
我们作出大胆猜测,"射天"很有可能就是宣告一种强盛。
这马上引发了我的思考。尊天
在我们的印象中,天是至高无上。但殷商显然是在挑战天,挑战至高无上?这怎么可能呢?只有一种可能,在殷商文化中天应该不是至高无上的。
为什么我们印象中天是至高无上的?
这一切源于周易。
周易的第一卦就是乾为尊。乾为天。
为什么说"周易"是万经之源,是文化的根源呢?
因为"周易"确立了一个根本,那就是天尊地从。
很多人觉得这个有什么重要的,我在聊《道德经》《心学》时特别强调的就是本,如果本不立,那么看什么都是似而非的样子。有些人误读经典,觉得读不懂往往也是这里出现问题。一个学说的本没有弄清,你去读只会雾里看花。
现在影响力还很大的诸子百家中以墨,儒,道三家为显,他们都视天为尊。
墨家为什么说要提兼爱,墨子说那是天喜欢。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墨子.法仪》
我们一切都要效法天。为什么效法,因为天是不会错的。
孔子更加不用说了,他直接用了一个五十知天命一句话来形容天的地位之尊。
老子也是尊天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虽然天不是至高无上的,因为天之上还有道,但天却也是尊贵的。
当继承周文化的诸侯看到了继承殷商文化的宋居然对天不敬,居然要"射天"。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挑战他们的信仰,挑战他们的本,这自然会引发他们强烈的反弹和恐惧。
他们称呼宋康王为无道,而且称其为"桀宋",首先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污名化。於是诸侯皆曰"桀宋"。"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史记.宋微子世家》
司马迁在记载这一段话的时候,也是露出一种恐惧的。诸侯打出的旗号是他的行为是纣的行为,这是一种无道的行为,要诛灭这种异化。
这一段记载露出怪异之处在哪里呢?为什么不称其为“纣宋”,而称为"桀宋",这一点知常容并没有弄清楚,你们给个理由。太阳
因为殷商文化中"射天",使我们想到商汤讨伐夏桀时候用的话。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史记·殷本纪》
我们形容一个人处在上升期,一般用如日中天。太阳是一个好词,但在这里太阳却成了坏的代表,这显然与殷商文化中"射天"直接相关。如果换成周文化,肯定不会称其太阳,而称之为无道。
因为"日"已经是一种神迹。比如:彻方在身时,王夫人梦日入其怀——《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八》
汉武帝的母亲梦到太阳到了怀里,然后生了武帝。如果太阳是不好的,王夫人也不敢这么说。
上面的假设是对的话,我们很快就可以对神话进行分类。
夸父追日与后羿射日这两个神话传说应该是归属于殷商文化一系。
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应该是周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因为清者上升为天,天为尊。
三个当世强国齐,魏,楚联合攻击一个区域大国宋,这在战国史上是少见的。虽然战国时期灭国无数,但很少由强国联合攻击一个诸侯国,然后灭了马上将其三分,自然就希望早点消失。
再看后世一些政策,比如"重农抑商",这一点从汉代,刘邦取得天下就开始执行一直延续到清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周文化的延续,因为只有农耕文化才会那么尊天贵地,天时不好,那一切都完了。
但商人可以不用在意这些,他们可以随意流动,寻找机会。
诸侯联手灭宋之后,殷商文化就彻底进入历史长河?
孔子是殷商后裔
残留
但他们的尾巴还是有留下来,只是有些人没有仔细看。
秦应该是殷商一脉 ,所以秦始皇做过射鱼,射鱼的原因是大鱼是海神,拔光湘水神居住的山上的树。有些人会认为秦始皇晚年是疯了,将自己当作神了。如果你联系殷商文化中"射天",你会发现他所做的一切只不过重复他们这种文化中的礼仪。
执行周文化的后世王朝,没有一个帝王敢挑战神一级别的,他们相反不断地往天这个角度靠,比如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等,无疑是对尊天卑已的一种反应。将皇帝称为天子更是最佳的呈现。
秦始皇执行的并不完善,他也吸收了周文化中的尊天,所以他才会举行泰山封禅,这种向上天述职的行为。所以文化是不会被消灭,只会被不断融合,有些呈显性,有些呈隐性。
《道德经》也还残留很多。
比如《道德经》中一般都会提"天地",而没有明确分出天尊地卑这样的说法,《道德经》中的贵天是存在的,但是没有将天列为最高等级,这个与周文化还是有些不同,所以有人说《归藏》中是以坤为先的。
《道德经》中最典型的一句殷商文化残留是"负阴抱阳"。
我们现在理解地为阴,天为阳,所以"负阴抱阳"出现在建筑中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梁,包括以此衍生出的天人合一。
但是以殷商文化中天为阴,地为阳,那就更符合现实。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在田间种地,我们需要弯腰插秧,这个时候,我们的后背负着天,我们弯下拥抱的就是大地。
大多数动物也是这个样子。他们四足向下,自然抱着大地,背着天。
按道理这个更加符合周文化中的农耕文化,但却出现在殷商文化之中。这又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又是另一种融合吗?结语
好了,文章暂时写到这里,可能看得有些乱,因为信息量比较大,将就看吧。如果喜欢这方面思考的,你可以查看我写的专栏《知常容眼中的世界和历史》,里面有相当多的文章是关于这个论述。
本来这篇文章也想放到《知常容眼中的世界和历史》专栏之中,但思来想去,觉得还不够成熟,因为现在只讲了个大概,以后思考成熟肯定还会继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