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不可逾越的巅峰,其中唐诗是泛指创作与唐朝的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我们研究唐朝的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唐诗流派众多,有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豪放派,和杜甫为代表的现实派等等。其中构成唐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塞军旅诗。军旅诗作为唐朝诗歌特别是前期的唐朝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反映唐朝前期的政治文化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从唐朝前期的军旅诗演变历程、军旅诗演变原因、和军旅诗的演变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等方面去分析唐朝前期军旅诗的发展演变。
一、唐朝前期军旅诗的演变发展历程
1、初唐军旅诗的渐渐兴起
军旅诗在我国的起源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诗经》就有对于边塞军旅诗的萌芽,例如《诗经·采薇》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描写的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关于边塞军旅之苦的描写。到了汉魏时期,边塞军旅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陈琳的《长城饮马窟行》中的一句诗: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反映当时战争对百姓的伤痛。这时期的边塞诗以他人口吻,控诉战争。到了隋唐,特别是唐朝,边塞诗开始渐渐兴起。
在唐朝初年,军旅诗主要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军旅诗。其中又以骆宾王为代表,骆宾王的边塞军旅诗题材内涵丰富广泛,有描写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的诗句,例如《望月有所思》当中的:晚色依关近,边声杂吹哀。反映的就是军旅生活的艰苦,除此之外骆宾王的题材还有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大格局,也有边疆战士的浓浓思乡情。都在骆宾王的军旅诗里面有所反映。
也可以反映出这个时代的军旅诗创造是即有豪迈雄浑,也有哀思婉转。除此之外、杨炯、陈子昂等人也创作军旅诗,一时间军旅边塞诗创作成为了风尚。也反应出这个时代的军旅诗慢慢的兴起。
2、盛唐——边塞军旅诗的创作达到巅峰
盛唐可谓是边塞军旅诗创造的巅峰时期,同时也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主流方向之一。在盛唐出现了著名以高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的边塞军旅诗派。这个时期的边塞军旅诗反映的主题以高昂阳刚、磅礴豪放为主。
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当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高适的《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豪迈。也有《燕歌行》当中的,“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苍凉悲歌等等岑参、李颀、王维等人创造的大批优秀的诗歌。
边塞军旅诗的兴盛,不仅仅表现在出现了边塞诗派,还有另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其他流派的诗人也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边塞诗歌。例如一代浪漫主义诗仙李白的《从军行·其二》中写到:“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描写的就是边塞军旅战士的勇猛豪迈。还有就是 杜甫的《后出塞无首》中写到:“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站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反映杜甫建功立业、征战沙场的心态。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军旅诗在唐朝前期的兴盛,成为当时诗歌创造的主流之一。
3、唐朝前期军旅诗发展的趋势
唐朝前期的军旅诗在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渐渐达到了巅峰,但是唐朝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慢慢的由盛转衰,从高适的《燕歌行》有所体现,《燕歌行》当中有这样一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反映了唐朝不复当年的锐意进取,军队开始慢慢的腐败,这个王朝也慢慢的有衰弱的趋势,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开头写到,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和为事而作。
而唐朝的军旅诗的风格也开始慢慢的转变成为哀叹追思,苍凉悲伤,给人一种日暮西山的感觉。整个唐朝前期军旅诗的开始慢慢的向另一种与前期大相庭径的风格演变。二、唐朝前期军旅诗演变的原因
1、唐朝前期军旅诗风格演变方向
众所周知,唐朝前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人唐朝成立之初,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军旅诗。另外就是盛唐时期,以边塞诗派为主要代表的军旅诗。从二者创作的风格来看,初唐以初唐四杰创作的军旅诗兼具有豪放雄浑和控诉战争对百姓的不良影响。
在一点在杨炯的《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反映当时的人们向往边塞,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但是另外一种控诉战争的边塞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例如骆宾王的《晚度天山有怀》宁知琴弦断,胡笳有谁听。就反映了这个思想。而盛唐的边塞诗以雄浑豪迈、建功立业为主旋律。
2、唐朝前期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
产生这两者的不同的原因和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当中写到:“文章和为时而著,诗歌和为事而著”就反映出社会环境和诗歌之间的联系。在唐朝创立之初,曾经经历了隋末的大乱,当时有一句话叫,十八路反王,十八路烟尘。战争几乎遍及每一寸国土上,百姓苦不堪言。《潼关有怀》当中写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且北方的游牧民族乘机而起,突厥多次攻入中原大地。百姓对于战争的控诉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再这样一个战争连年的大环境当中,必然边塞诗会带有对战争的控诉的思想感情。
但是,唐朝一统天下,特别是到了唐太宗的时候,励精图治,国力蒸蒸日上,隐隐有了盛世的景象。特别是在唐太宗时代将突厥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强敌,打败,大唐兵锋所指,无不威服,极大的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自然而然的那个时候的边塞诗便表现出磅礴大气、雄浑豪壮的风格。改变了初唐的那种婉转哀叹的边塞诗风格。
3、受当时的制度和尚武风气的影响
众所周知,有唐一代,当时的社会风气都是极其尚武的,如一代诗仙李白在《侠客行》当中写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描写的就是当时尚武的游侠风气。而且唐朝以军功起家,对于军功特别的重视,这也就容易导致社会风气容易形成尚武的氛围。
正是在这一种尚武崇尚军功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一大批知识分子投身军伍。军旅的生涯必然会给哪些文人墨客的思想观念造成巨大的影响。军伍的豪放大气之风,自然而然会影响到知识分子的诗歌创造。加之当时唐初军旅治军严格。少有后期军队腐败的现象。自然而然创作风格会发展变化。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科举制度尚且不够完善,而世家门阀有长期把持正常的出仕途径。加之当时崇尚军功,许多寒门子弟、小地主阶级纷纷投身军伍,渴望建功立业,通过沙场征战来博取锦绣前程。如杨炯的《从军行》当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就恰恰反映出这个时期的制度缺陷和重视军功的社会风气。自然而然的这些知识分子所创造的诗歌会带有建功立业、马上封侯的豪情壮志 。也就推动了唐代前期的军旅诗风格向雄浑大气、建功立业的方向发展。
三、前期唐代军旅诗歌演变折射的时代特征
唐代前期的军旅诗歌的演变,所反映出的是一个生机勃勃、迅速崛起的泱泱大国。唐代军旅诗的豪放大气,在反映一个国家的强大之外,还表现出一个富有民族自信与自豪的时代的来临。也正是这样的盛世才能产生如此豪放磅礴的边塞军旅诗。唐代前期的军旅诗的演变折射出的是一个大国的崛起、民族的崛起。四、总结
有唐一代,军旅诗都是诗歌创造的主流之一。唐朝前期军旅诗的演变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唐朝崛起的历史。特别是盛唐之时,军旅诗的创造达到了巅峰。那个时代的军旅诗总体表现为壮丽之美 ,阳刚之美。内容以积极向上,昂扬奋发为主旋律。反映出唐朝这一个泱泱大国的雄浑之气。
同时,唐诗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今天应该得到发扬传播,特别是边塞诗当中哪些蕴含正能量、昂扬向上、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塑造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值得今天的我们去思考探究唐代边塞诗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侠客行》
2、《从军行》
3、《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