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曾经与明朝崇祯皇帝和谈,为什么条件明明是崇祯可以接受的,但最后却失败了呢?我们先看一下和谈的主要内容:
1:明朝每年送给清朝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
2:清朝送给明朝貂皮千张、人参千斤。
3:两国以宁远与塔山之间划定国界;在连山开辟互市。
这样的条件对于明朝是很诱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造成和谈。
1642年,在刚刚失利的松锦之战,明军损失惨重,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祖大寿举城投降,致使明朝当时的关宁锦防线只剩宁远一座孤城,彻底的摧毁了明朝的防线,但是就在这时清朝却要跟崇祯谈判,其实很明显,清军虽然胜利,但是也有很大的损失,需要休整,而最好的休整就是与明朝互不侵犯。
并且皇太极曾经也说过:作为少数民族想要统治中原是很困难的;他也害怕自己的民族会向元朝或者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那样,政权统治时间短,最终被赶回原来的生存之地,所以保持自己的统治是目前最要紧的。
而这时,明朝也因为当时在辽东战事每年需要消耗近千万两白银,而和谈仅需百万两,对于当时国库亏空的明朝来说是好事,而且开市贸易,内陆之物是生活在东北女真所没有的,很有可能会赚回来的;之后与清朝修好,专心治理国内的农民起义,可能会使得明朝不至于两面受敌,所以对于崇祯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皇太极的想法正好迎合了正在苦恼的崇祯皇帝,面对诱人的条件崇祯皇帝为什么不接受和谈,其原因不得不让人无奈,我们来一一道来?
第一点:祖宗的束缚
在明朝来讲,就没有与外族谈判之说,明朝与元朝相争,最终没有接受元朝任何和谈之事,把元朝赶出中原,朱元璋教育子孙,不能像赵宋那样懦弱,所以当时的燕王朱棣还为此长期清理蒙古外族工作;到了“土木堡之变”时,哪怕瓦刺押着明英宗劝降,明朝也是只接受打架不接受和谈,所以崇祯帝要是和清朝和谈,先要过了心理这一关,要对得起祖宗啊!
第二点:崇祯帝性格导致没有谈判大臣
崇祯帝反复无常和生性多疑的性格,多次让大臣们无法接受,甚至处理犯罪之臣,动不动就满门抄斩、诛杀九族之类的,所以使得很多大臣不敢为其死心塌地卖命;内阁大臣杨嗣昌去清朝时竟然不敢去,大街上找来一个算命先生去拜见皇太极,结果笑话不断。
而这次负责谈判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也是害怕不敢去,因为怕被大臣们说自己叛国还有怕自己办事不利被崇祯处理了,于是就派了兵部七品主事去,后来怕官职不够,临时升了个五品兵部郎中,让他穿着二品的朝服去了,最终也是笑话不断,但是清朝真心实意和谈,最终也不在乎这个不懂礼节的“二品官员”,开出自己的条件让他复命,最终也是因为没有专业人士去谈判,并没有取得很好的进展。
第三点:事情暴露,被迫中止
即使问题不断,但是清朝的真心实意和谈,也推动着事情的缓慢发展,但是最蠢的事情发生了,因为碍于大臣们的反对,这次谈判是秘密进行的,总负责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却在看完“二品官员”带回来的清朝密信后,居然顺手放在桌子上,第二天起早上朝当成一般的奏折递上去,被抄在塘报(就相当于现在的报纸)中,直接公众。
消息一出,满朝哗然,很多大臣纷纷弹劾陈新甲,说其“投敌卖国”,最后即使之情的崇祯皇帝也无奈了,只能杀了陈新甲,来昭告天下啊!
可以说,谈判的使团还没有回到北京,谈判的结果就已经胎死腹中了,可以说崇祯帝最后的“续命药”被无能之人给扼杀了,明朝失去了缓解两线作战的机会,也是的两年之后李自成帅军攻进北京之时,明朝的精锐部队还在守卫山海关前线,最终导致明朝正式走向灭亡,清军的被迫出关,统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