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与之对应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没有获得同等的发展,反而有退步的迹象。
如今很多人都感叹,亲戚之间的关系,没有以前那么亲密了。以前逢年过节,大家还可以聚在一起,团团圆圆的,很热闹。如今就算是过春节,也很难聚集那么多人了。平时大家各忙各的,联系的也非常少了。
其实何止是亲戚之间的关系淡了,有很子女和父母的关系也在变淡,出现了很多子女为了金钱与父母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甚至更极端的,还有子女杀掉自己父母的事件发生。对于这些人,说句难听的话,就是不孝!中国有句俗话是: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既然在“百善”里“孝”为“先”,那么,“孝”在传统美德里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说到“孝”不得不提闵子骞。而说到闵子骞,不得不提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全名非常长,叫: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这个村庄位于安徽省萧县西南约10公里处,五洞山的南麓,隶属杜楼镇孟窑行政村。是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古石头村落,是中国孝文化教育基地、安徽省千年古村,有中国最美地名的美誉。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
这个村庄一开始叫“杜村”,只因在这里发生了“芦衣顺母”的故事,后人为了纪念闵子骞的孝行,就把村名改为了: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简称简称车牛返、鞭打芦花车牛返。
鞭打芦花处
闵子骞(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行。“贤哉,回也!”,这是孔子评价他的弟子颜回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孔子还用同样的句式,夸赞了闵子骞。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闵子骞孝贤天下,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忠孝仁爱。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除《论语》的记载外,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宋元时期的《闵子骞单衣记》等都对闵子骞的孝行有所记录或赞誉。
芦衣顺母
芦衣顺母(也叫单衣顺母),讲的是:
闵子骞少年时丧母,父继娶姚氏,生二子(闵革、闵蒙),继母偏爱己生”,虐待闵损。有一年农历小年刚过第二天的腊月廿四日,闵子骞同两弟随父去外婆家(闵马夫前妻的娘家)拜年。闵子骞驾车,当车行至萧县城西南象山脚下杜村时,天气骤变,朔风怒吼,雪花纷飞,寒气刺骨,闵子禁不住风寒,浑身直打颤,缩作一团,因手指被冻僵,牛绳、牛鞭皆滑落于地,牛车失去驾驭,倾于山坡翻倒于雪地。
然闵子其弟闵革、闵蒙却未怕冷,身无寒意。其父见状十分气恼,“你这个孩子,真是个没有出息的东西”!随着一声喝斥,举鞭向闵损抽去,转瞬之间,惊人的现象出现了。鞭打之处,棉袄绽开,芦花飞扬,其父一时惊呆了,看是厚厚实实的棉袄,原来里面全是芦花。撕开闵革、闵蒙的棉袄一看,里面尽是崭新丝绒。目睹眼前这一切,父亲方才恍然大悟,这分明是后妻虐待前子。激怒的父亲二话没说,当即调转车头,返回家中,匆匆磨墨展纸,写下了休书,决心要将继妻赶出家门。
看了父亲的举动,眼看这个家就要破裂,闵损不计前嫌,扑通一声跪倒在父亲面前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哭着苦苦哀求父亲看在他弟兄三人的份上,留住母亲,保全这个家。后母看到此情此景,深受感动,悔恨莫及,羞愧难当。其父听了儿子的一番话,觉得言之有理,更知儿子深明大义,孝行可嘉。再看继妻确也痛彻悔悟,于是也就罢了休妻之念。从此以后,这后母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悔而向善,把闵损作亲儿子一样看待,爱护倍至,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看了闵子骞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会有所感触吧!导演杨真曾于2012年拍过一部电影《少年闵子骞》,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当时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闵子骞这么小的年纪,就这么懂事这么孝顺,确实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电影《少年闵子骞》剧照
可喜的是,最近几年人们也发现了问题所在,开始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了,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国学热”。虽然“孝”文化,涵盖非常广阔,甚至《二十四孝图》里的故事不免有很多“愚孝”行为,但是对待传统文化,只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终究是大有裨益的。期待更多的人会懂得“感恩”,以闵子骞为榜样,孝顺孝敬自己的父母,让人间充满亲情的温暖,千万不要让自己的父母对自己失望从而心寒。
【 文/零下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