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起源于隋唐,谁成绩优秀选谁做官,那么隋唐之前是如何选官的
发布时间:2019-12-06 12:11:23   来源:东方头条   评论 参与

在汉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方法主要是“推荐制”,它包括两种类型,即辟召与察举,但是用这种方法选拔官员,过程中却存在诸多漏洞;到了三国与晋朝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改良出另一种更为细化的办法,但效果也同样不尽人意,还导致了门阀的兴起;那么这两种选拔官员的制度方法,是以何种标准来执行?又为什么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呢?听编者为您细细道来。

汉朝时期的推荐制,包括辟召与察举;辟召就是高级官员可以直接招募自己的下属,而且受到辟召的人,还能得到朝廷的认可进入仕途;察举即是官员通过一些考核,为朝廷选拔人才,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举孝廉”;“举孝廉”是一种非常正规的考核人才的办法,汉朝每年都要选取一定数量的孝子廉吏,来补充国家的人才库;推举孝廉主要有四个标准,即“孝悌、经学、文吏、能从政”。

“举孝廉”考核的标准掌握在考察官员手中,这种制度催生出了两个结果,首先是氏族力量的上升,他们代代向朝廷举荐人才获取权力,而后又确保自己家乡的后辈能被“察举”;其次也催生出许多名士与孝子,在汉朝能不能从政,受个人的声誉影响极大,于是便涌现出大批自我包装,沽名钓誉的名士;另外还有很多造假的“孝子”出现,例如赵宣,他为了博取名声,为父母守孝二十年,更是直接住进了墓道中生活;当地官员听闻有此孝子,便去察举他;谁知到了之后发现赵宣在墓道中连生了五个孩子,最后赵宣受察举不成,反倒落了个诳时惑众,诬污鬼神的罪名。

汉朝选拔官员的制度有众多漏洞,到了三国与晋朝时期,开始改良出“九品中正制”的办法来选拔人才;具体方式是保留察举法,但不再以“孝悌”为标准,而是让察举官员对人才分为九个等级,等级越高入仕的机会就越大;这种方法与汉代的察举制有着很大区别,被察举的人才不再是同一档次,而且品评的权利也由地方收回到高层“中正官”手中,在此避免了靠舆论造势的假“名士、孝子”的出现,即使有人守孝三十年,中正官给一个八品等级,也是无法做官,更是无处哭诉的。

但是考察权利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也会有众多弊端;中正官用家世谱系来给人定品级,这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情况出现,出身贵族的人往往能评上高级等级,而无家世背景的人只能落一个寒门下品;寒门虽然等级低,但尚有机会做官,下面还有一种叫做“役门”的等级,此等级的人是没有资格做官的;

由此一来在社会中有众多特权的士族,开始大行其道,却没有承担起他们该有的义务,于是士族很快便堕落了起来,成了一群被国家供养的饭桶纨绔;优胜劣汰这群纨绔手中的权利,也终究会流失到有实力的寒门子弟手中,到了如此地步,“九品中正制”也就失去了意义。

综上所述,汉朝的察举制与三国、晋朝改良的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效果都不尽人意;既然直接拔擢不成,依靠品级推优也不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汉、晋朝选官漏洞太多,到了隋唐时代,索性让天下人一起参加考试,谁成绩优秀便选谁做官,于是科举制便由此应运而生。

【参考资料:《汉朝官僚制度》,《探析九品中正制》】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① 康复在线网所有原创文章(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2816822384@qq.com,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热词搜索:隋唐 做官 科举 成绩 优秀

上一篇:秦岭地区首次发现 早期现代人化石 为中国早期现代人 演化自本土古人群提供重要证据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主办单位:《康复在线网》出版公司。 网站低俗信息举报信箱
康复在线网:立足“华人的角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