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颈鹿能轻松吃到树上的树叶,却过不去栅栏:而兔子吃不到树叶,却能轻松钻过栅栏吃到草地上的嫩草。这说明了一个浅显又深刻的道理:只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沿着这个思路去探究,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时迁这个小人物的形象转变,就是个典型的范例。
时迁本是个擅长飞檐走壁的鸡呜狗盗之徒,他偷吃人家的报晓公鸡被人家捉去,引发了水泊梁山与祝家庄的一场大战。上梁山后,他充分利用自身的专长,多次解除了水泊梁山绕不过的难关,屡立战功声名显赫,成为了一位不可多得的特殊人才。
回顾时迁天翻地覆的转变过程,使我们看到,只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坚持正义,摒弃前嫌,小人物也能成就大事业。
一、 扬其所长,盗取金甲,为大破连环马立下头功
朝庭攻打梁山,采用连环马阵法,连战连胜,使梁山军马一败再败难以招架。金钱豹汤隆献计,说他的姑舅哥哥徐宁在东京做金枪班教师,善用钩镰枪法,只有这种枪法才能破得连环马。而他有一幅雁翎圈金甲是传家之宝,日夜悬吊在卧房梁上,只要取得此甲,即能赚得徐宁上山。
于是,时迁开始大显身手了。
偷盗的事情,之所以大都选择晚上,是因为白天光天化日多有不便。可是徐宁的金甲是挂在卧房的梁上,所谓卧房,自然是人家晚上睡觉的房间,外人怎么进得去呢。但时迁有办法,他发挥自己窜房越脊如履平地的特长,先行潜入徐宁与夫人的卧房,爬在梁上耐心等待。待夜深人静徐宁和夫人睡着后,他取下金甲溜之大吉。
徐宁为追回传家之宝,一步步被引上梁山,教会梁山士兵使用钩镰枪,使梁山大破官军的连环马,取得完胜。
可以说,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除时迁以外,无一人能够胜此重任。可见时迁的特长,在此时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二、火烧翠云楼,为智取大名府再立大功
大名府就是如今的北京城,由东京蔡太师的女婿梁中书镇守。此人与蔡太师等奸佞沆瀣一气,把卢俊义和石秀捉住押入死牢。当时宋江为此愁得病重不能上阵,只好由吴用带队攻打大名府,解救卢石二人。
此役,吴用使出了浑身解数,把梁山人马分为十一路,基本上把骨干将领全撒了出去,城里城外分头埋伏。等到元宵之夜人们观花赏灯时节,只听一声号令,十一路人马一齐动手。
只是,城里城外埋伏的人马分散四处,偌大的北京城,如何才能让这一声号令统领全军呢?
此时,时迁又上场了。
时迁提出,北京的翠云楼是全城最高点,元宵之夜,那里肯定是赏灯观花的最佳之处,也是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到时他攀到楼上点火为号,这样,即能制造混乱,又能使城里城外的兵马都看得见。
这个活儿,时迁干得比偷盗徐宁的金甲更漂亮。他挎个篮子,扮作卖腌鹅的小贩,篮子里藏着硫磺焰硝等放火的材料,大摇大摆地混进人群,攀到了翠云楼的最高点隐蔽起来。等到全城观花赏灯进入高潮时,时迁放起火来,火焰冲天照亮了夜空。城里城外十一路人马见到火起,一起动手,把北京城搅了个天翻地覆,趁乱救出了卢俊义和石秀,全胜而归。
这场精彩纷呈的漂亮仗,时迁又立了首功,而且是自告奋勇承担的重任。可见到了这个阶段,时迁已经脱胎换骨,从一个小偷小摸,成长为独挡一面的义军将领。
三、 北征辽国,蓟州城内三把大火,烧得辽军丢盔卸甲,弃城而逃
在攻打蓟州时,时迁先行潜入城内,烧起三把大火,致使辽军无瑕自顾,不战而逃。
第一把火,时迁攀到蓟州城最高点:宝严寺的塔尖上放火,火光照射三十余里,城里城外都能看清。第二把火放在佛殿屋脊,第三把火放在山门附近,形成了火烧全城的阵势,使辽军以为宋军兵马已攻进城内,军心自乱,不战而逃。其实,当时城内只有时迁和石秀俩个人。
这一仗,时迁采用的震摄手段,动摇了敌人的军心,对宋江带领的兵马攻陷蓟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攻打昱岭关,时迁单人探路,深入敌后,点火放炮,使敌方不战自溃
南征方腊,卢俊义率军攻打昱岭关受挫,连损史进等六员大将。在无路而进之时,时迁一人进山探路,绕到敌方后方,在关口上点火放炮,并大叫:宋军一万人马在此,汝等及早投降,免汝一死。 敌方信以为真,仓惶奔逃,卢俊义乘机挥师掩杀,方转败为胜,夺取了昱岭关这一重要隘口。
这一节,时迁的本事可谓发挥到极致。起到了五虎上将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总结四场经典战例,时迁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一场:潜入人家卧室,在有人睡觉的前提下,盗得房梁上的金甲,可见他的轻功十分了得。
第二场:攀上北京城最高点,点火引领十一路兵马行动,等于千军万马集于他一身。
第三场:三把大火,起到了动摇瓦解敌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效。
第四场:孤身一人,潜敌后方,放火放炮使强敌溃败,一人顶替了千军万马。
通过对时迁这个小物转变过程的深入剖析,不难看出一个哲学观点,即:事物是动态的,是可变化的。当一个人走上正路,其思想行为受到正确的价值观所统领,他的缺点就能转化成优点,并且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它符合辨证法的观点,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关系,符合艺术创造的客观规律。
通过时迁这个小人物的形象转变,对于当下的我们,是否有可以借鉴之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