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杜甫谁的文学造诣更高?同样是写月亮的诗,你看他们的差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月亮,更是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它代表着团圆,也代表着乡愁。古今中外,无数的文人骚客,为月亮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
比如,同样是思乡,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非常浪漫的笔调,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同样是思念,在张九龄笔下又是另一番味道,他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同样是思乡,在白居易笔下却有了几分小女生的抒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文坛,苏轼和杜甫是两个著名的文化符号,他们笔下的月亮各是什么样的呢?谁的文笔更高呢?下面我们就赏析一下,首先欣赏一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思念弟弟所做的词。苏轼弟弟苏辙也是文学巨匠,与苏轼感情特别好。某天,苏轼又思念弟弟,于是他对着一轮明月,心中惆怅不已,借着酒劲儿,挥笔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的上片主题是望月,满是浪漫主义情怀。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充满浪漫元素。问苍天,可知岁月!苏轼这句词,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更是把苏轼对月的向往之情,向前推进了一步。接下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作者的狂妄不羁,推到了顶峰。
这首词的下片主题是怀人。伴随着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将诗文从月亮转到现实中。时间流转,月还是那个月,可人(弟弟苏辙)却不在眼前。
所以,苏轼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接着,苏轼将情感推到顶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表达的是苏轼要突破时间的理想。而“千里共婵娟”,是他打通空间阻隔的愿望。一句话,就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亲人相会。而这也是浪漫主义!
相比浪漫的苏轼,诗圣杜甫的写月亮的诗,又是另一番风味,下面我们欣赏一下这首《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先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时爆发安史之乱,安禄山叛军挥兵南下,攻陷汴州,山东、河南等多地陷入战乱。而杜甫的弟弟就在这里,音信全无。杜甫非常思念自己的弟弟,所以写下这首诗。
首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这句话的重点是“断人行”,点明了战事频频,道路阻隔,音信全无的现状。
次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这首诗的名篇,“露从今夜白”,是写景。“月是故乡明”则是抒情。天下的月亮应该是一样的,为何故乡的最明呢?因为故乡是美好的,是作者杜甫心驰向往的地方。
紧接着,“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作者开始抒情,表达出对亲人的想念,以及对他们安危的焦虑。
最后一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进一步升华了这种焦虑和想念。
杜甫这首《月夜忆舍弟》的特点是,全诗层层递进,首尾照应,起承转合,循序渐进。而且语句严禁,对仗工整。比如“未休兵”、“断人行”,“忆舍弟”,一气呵成,看起来非常的舒服。
同样是写月亮的诗,你看苏轼和杜甫的差别是什么?一个是浪漫不羁,另一个是严于论述、层层递进。这不正是苏轼和杜甫的文风差别么?
可见,苏轼和杜甫的文学造诣,几乎是等量齐观。一个把浪漫和洒脱发挥到极致。另一个却是把技术和工整,用现实主义的载体,运用到最好。
一个是倚天剑,另一个是屠龙刀,哪个好呢?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