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德梅应发及其《艮岩余稿》
广德梅应发及其《艮岩余稿》
童达清
第519期
梅应发是宋元之交广德的著名作家,然自明代以降,人们很少能看到他的诗文,对其生平也不甚了解,故历来论及其人其作的文章甚少,稍有涉及者,讹误亦复不少。[1]本文拟就今国家图书馆残存本《艮岩余稿》及其他散佚诗文,对其生平及残存著述作一系统的梳理。
一、梅应发生平简历
梅应发(1224—1301),字定夫,号艮岩,人称艮翁,广德人。据说他七岁时尚不会说话,他的父亲认为这纯是个废人,一天将他带至河边,准备将他淹死。父子二人到了河畔,听见青蛙的叫声,梅应发忽然开口说出话来:“这是个大字。”他的父亲很是惊异,遂改变初衷,将他带回家。自此以后,梅应发大为开悟,十岁即能作诗,且文采可观。广德军知军石某听说后,就将他请到郡衙,让他作诗。梅应发脱口而出:“我本山中人,惯走山中路。不用倩人扶,一步高一步。”此诗虽语言浅近,但一股自强不屈、奋发向上之气实为难得,石知军是大加赞赏。
还有一个故事。一年冬天,一个书贩到梅应发所居村子卖书,梅应发拿起一本书,随手一翻,然后就扔进了火盆里。书贩自是不乐意了:“你干吗要烧我的书?这下我怎么卖?”梅应发微微一笑:“别急,待我再写还你就是了。”说罢,取出纸笔,片刻写就。书贩接过来一看,竟是一字不差,禁不住赞叹道:“真乃神童也!”其读书过目不忘如此。[2]
梅应发十九岁即登乡荐,宝祐元年(1253)年三十就考取了进士,可见传说不虚。随即被授庆元府(今浙江宁波)教授。[3]身为人师的梅应发仍好学不倦,与当地士人交游,发现谁家有未读之书,即借归抄写。他与鄞县袁履道曾同入国子监,得知其家藏书甚富,即多次登门拜借,袁桷记他“喜抄书,先世书皆传写”,可见用功之勤。[4] 宝祐四年(1256)九月,吴潜出镇庆元府,梅应发即以门生自居,朝夕相处,时常向吴潜学习诗文之道。
景定五年(1264),梅应发往福州,入福建转运使兼福州知府江万里幕。[5]咸淳二年(1266)五月,梅应发始由福州回临安,任宗学博士。[6]约咸淳四、五年(1268—1269)间,梅应发赴山阴,以宗学博士兼福王府教授。[7]大概不久又回朝任职。[8]
其后履历未见诗文印证,史载其曾任中奉大夫、直宝章阁,官至太府卿,爵封广德男。[9]周密《癸辛杂识》前集记有:“咸淳十年三月二十日丁酉,贾似道母秦齐两国贤寿夫人胡氏薨……五月九日安厝,又令有司于出殡日,特依一品例给卤簿鼓吹,仍屡差都司刘黻、李珏、梅应发致祭。”则梅应发咸淳十年(1274)还曾任职于都司。[10]
宋亡后,梅应发即归里隐居,曾一度避迹于县东南的圣感寺,埋头著述。据说元初统治者曾有意招揽,但他以年老多疾谢绝了。[11]元贞元年(1295)八月,浙江奉化戴表元游宣城,道过广德,欲访梅应发,因不知其居处而罢,曾有诗记其惆怅心情:“桐川潇洒处,面面碧芙蓉。峻塔当关独,清溪抱郭重。市多吴客语,祠有汉时封。欲觅梅仙去,知藏第几峰?”[12]
大德五年(1301)九月,梅应发去世,终年七十八,墓葬于广德县东南五十里之上中保。其好友、歙县方回闻讣,有《挽艮岩梅府卿》诗五律三首,以寄其哀悼之情:
庚午昔同朝,权臣狠且骄。至尊俱芥视,大物遽冰消。密勿毗廊肆,艰难驾使轺。丝毫心有愧,寿肯到今朝?
往事括囊坤,元魁罪忍论。咸淳君蔑有,德祐国能存。委曲都司笔,侵寻亚从门。惟公独不肯,手板倒桓温。
改卜龟图后,闲居二十年。商颜才聘币,剡曲竟回船。□□无虚日,粢盛有薄田。何须似裴李,绿野及平泉。[13]
诗中回忆二人咸淳六年(1270)同朝为官时的情景,时贾似道专权,“权臣狠且骄”,但梅氏能不卑不亢,立身以正,“惟公独不肯,手板倒桓温”,最终群策群力,扳倒了贾似道。宋室既屋,又能激流勇退,“闲居二十年”,保持了儒家文人的传统气节。沉痛中寓愤懑,伤感中有欣慰,所谓知己之言,不过如是。
综观梅应发一生,正处在南宋大厦将倾之际,权奸相继当道,政局紊乱,梅应发官阶又始终不高,自然难有大的作为。然其仍有可称述者,正如《明一统志》所说:“历任两朝,累官三学,横经王邸,秉笔都曹,励忠贞,务廉退。”[14]短短二十二字,凝练地概括了梅应发的一生及品格,可谓十分精到。
梅应发后世情况不详,据程端礼《送集庆学正梅仲蕃秩满归广德序》,则梅应发有侄梅仁父、梅味道,有侄孙梅君锡、梅仲蕃。梅仲蕃延祐间曾任鄞县学正,泰定后升任集庆路学正。[15]
二、梅应发的著述
1、开庆《四明续志》十二卷
吴潜宝祐四年(1256)九月以宰相出任沿海制置大使兼判庆元府,开庆元年(1259)八月二十七日离任,改判宁国府。[16]吴潜在任近三年,多有建树,梅应发认为:“昔人谓旧相出镇者,多不以民事为意,……寇莱公所至多游宴,张文定倘荡任情,获盗纵遣。公慨念海道东达青齐,御侮弭盗之方周防曲至,世人未必尽知也。”[17]因此与沿海制置司主管机宜文字刘锡共同编纂了开庆《四明续志》,成书于开庆元年八月。该书凡十二卷,分立子目三十七,前八卷记述吴潜之治绩,其中多为梅应发所撰述,后四卷录存吴潜之诗词。
对于此书之评价,褒之者赞为“创体”,贬之者斥其尽皆“贡谀之词”,还是《四库提要》颇为公允:“是潜莅鄞以后宦绩颇有可观,二人所述尚不尽出于谀颂。至濳所著文集,世久无传,后人掇拾丛残,编为遗稿,亦殊伤阙略。此志载潜《吟稿》二卷共古今体诗二百九首、《诗余》二卷共词一百三十首,皆世所未睹,虽其词不必尽工,而名臣著作藉以获存,固亦足资援据。”[18]
2、《祠山事要指掌集》十卷
先是,嘉熙三年己亥(239),三山周秉秀在广德编有《祠山事要指掌集》,凡八卷。“己亥而后三四十年间,后来之事无有续之者,遂成断简。及乙亥兵火,三书板[19]皆焚毁,无有存者。庙中古碑,或断或弃或徙去,完者无从考校,皆以封爵告词刻板于庙,今皆朽腐,靡有孑遗。故人欲求访其迹,其何所从质乎?”[20]有鉴于此,梅应发搜遗补逸,除继续补充前八卷的内容外,将“告词记祝之文,续为第九卷,留题赞颂之诗,续为第十卷”,自此“祠山之事迹可以言备矣”。[21]在里人陈友谅、章邦宁等的资助下,是书于元贞元年(1295)三月得以刊行问世。[22]
梅应发辑补的《祠山事要指掌集》,不仅保存了原周氏《指掌集》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献,补充了大量文献资料,而且为后人继续拾遗补缺提供了蓝本。今其原刊本《指掌集》虽也已不存,但正是其承上启下的编纂之功,才有后来明宣德八年(1433)胡廙的再续之作。[23]
3、《宝章阁遗稿》三十二卷
此书为梅应发一生最重要的诗文合集。既名“遗稿”,当为梅应发生前已初步编定,其去世后,由其后人刊刻问世。然元明以来,各种总集类书如《永乐大典》《诗渊》等均未收其诗文,明清以来藏书家也未曾提及此书,想必早已毁于元末战乱,故详情不得而知,今仅据《广德州志》知其名而已。
三、梅应发的《艮岩余稿》
《艮岩余稿》当为梅应发退休家居后,搜罗旧稿所刊。今残存本《艮岩余稿》卷首,有吴黼序,虽漫漶过甚,但仍可据残存文字猜测一二,其中有:“中旧隐,书邮无(路)……望桐余三百里,……我必往从容谈……”可见吴黼作此序时,梅应发尚未离世。[24]历来记述此书,多作四卷,但从国家图书馆藏残存本来看,该书并未分卷。[25]其版本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艮岩余稿》残序
《艮岩余稿》是梅应发今存的唯一文集,下面先将《艮岩余稿》的文章篇目及其他散佚诗文作一系统的统计。
梅应发诗文篇目一览表
从上列《一览表》可知,梅应发今存文46篇,诗一首,且多为宋末为官时所作,入元后的作品极少。研读这些作品,对于我们探寻其生平行踪、学术思想、文章特色,乃至考察南宋末期的朝政局势、地方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本文限于篇幅,仅对该书之于地方文史的补缺作用略述一二。
以《广德军重建桐川驿记》为例。此文记述了广德知军曹某景定四年(1263)重修广德三驿的事迹,此文可多方面弥补历修《广德州志》之缺。
①关于广德知军曹某,历修《广德州志》未录此人,光绪《广德州志》始据文天祥《送曹大著知广德军》补录之,然亦止仅存其姓而已。今据此文可知,曹某乃浙江永嘉人,景定三年(1262)秋以太史著作郎知广德军。(同时亦可补《永嘉县志》选举表之缺)
②关于南宋时期的广德驿递,历修《广德州志》均语焉不详,光绪志仅加按语曰:“桐川有驿在治西二十里,万历志犹存其基于《古迹》。”据此文可知,广德州城附近有三驿,一在问津门外,一为衡(横)山驿在城西五里,一为桐川驿在城东。至景定时,仅剩问津驿,然亦“庭芜堂残,来者无所授馆”。故曹某次第重修,竣工于景定四年七月十四日。
③关于广德城池,光绪《广德州志》仅记有淳熙六年(1179)郡守赵希仁始修城池,立有六门,六门之名不得而知。今据此文可得其二:问津门,当为西城门;一为朝阳门,当为东城门。
再如《广德州志》录元代广德县职官绝少,仅三人,其中达鲁花赤仅蛮子一人。而我们据梅应发的《甘县尹饯行诗序》,可补广德县尹一人。甘某,大都(今北京市)人,至元十八年(1281)任广德县尹,其在任有修建建平和丰仓、重修县衙之举,梅应发赞扬他“一话一言,一政一令,皆足以服人心、质神明而无愧。当是时,农狎于野,吏肃于庭,工若商与他民皆各安于业。三年之间,百废俱举”。二十二年离任,因为清正廉洁,以致“贫无以为归资”。
由此文,我们也可略窥梅应发入元后的心迹,其能为甘县尹作此序以送行,可见其对异族的统治并非全然反感,只要其能为百姓做事,“使之公且平”,他还是给予肯定的。
[12]戴表元《剡源集》卷二十九,顾嗣立《元诗选》初集卷八。
[13]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十六,四库全书本。诗中缺字为原缺。
[14]《明一统志》卷十七,李贤编著,四库全书本。
[15]程端礼《送集庆学正梅仲蕃秩满归广德序》,《畏斋集》卷三,四库全书本。
[16]宝庆《四明志》卷一《郡守?吴潜》。其绍定后事,当为后人增续。
[17]梅应发《四明续志序》,开庆《四明续志》卷首,清徐时栋校刊,中华书局1990年6月第一版。
[1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八。
[19] 三书,指《显应集》、《祠山世家编年》和《祠山事要指掌集》。
[20][21][22]梅应发《重刊祠山事要指掌集序》,明宣德本《祠山事要指掌集》卷首。
[23]关于《祠山事要指掌集》的流传源流,可参阅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一书附录一:《〈祠山事要指掌集〉的版本及史料价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亦见皮庆生《宋代民间信仰文献——〈祠山事要指掌集〉》,《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6期。
[24]据《山西文献总目提要》卷十六第3731条,山西省文物局藏有民国十三年傅增湘双鉴楼据嘉善曹氏宋刊本的影写本,则《艮岩余稿》乃刊于宋末,显与国图残本不同,当为别一版本。
[25]《山西文献总目提要》卷十六记嘉善曹氏宋刊本的目次为:卷一笺表,卷二奏札,卷三记,卷四策问。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学术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