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一直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闻名于全世界,而且,中华文化还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含的内容数不胜数,即使到了现代,我们生活中也有着很多从遥远的古代留下来的文化。最重要的是,中华的各类文化之间都是有关系的——它们大多数都是相辅相成的,往往由一些小小的风俗习惯,就会产生一种文化。比如我们都有所了解的隐逸文化,就是建立在秦朝的儒、道思想产生并且兴盛的基础之上才慢慢形成的。
隐逸,顾名思义,就是指隐居在深山老林当中,过着无人打扰的生活,也只远离官场,活出自我的行为,当然也指隐居的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很多人都不愿意与那个时代同流合污,便选择隐居来远离那些自己所讨厌的食事物。
由此可见,隐逸是人的一种行为,它的发展自然与人的思想变化脱不了干系。而人生活在由千千万万人组成的社会中,人的思想又和每个时代的思想行为趋势有着莫大的关系。综上所述,隐逸文化的转型以及衰落都和每个时代的社会特点有关。一、隐逸文化的出现
从表面上看,隐逸只是脱离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在日起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林之中,每天都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吟诗作赋,赏花看月;但其实隐逸不仅是身体的放松,更是思想上的净化。而隐逸行为上升到思想的高度,老子在其中奉献极多,而且他使隐逸行为不止为理智的叛逆、理性的纠结,不止为精神的片断与花絮,而是更使一个人的政治命运与生活命运相通融。
说起老子思想对隐逸文化产生的影响,不得不提的是庄子这一人物,但他们二人对隐逸文化产生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庄子的贡献,大多数都是赋予隐逸行为更加丰富广大的宇宙观照,进一步去明确隐逸的终极意义。在老子和庄子思想的基础上,才有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先秦隐逸哲学。而先秦隐逸行为的形成的根本原因还是那个动荡不安充满战争的时代,对此,很多人选择隐退,而隐退的原因却主要有两点。
其一,很多人虽然选择了隐退,但他的内心依然是积极向上的,他知道这只是一种审时夺度后明哲保身的做法,不仅能够避免灾祸,还能守护自己内心的纯净;而不是代表自己放弃了所要追求的目标。其二,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这些人往往是意识到自己不能在这个乱世之中证明自己,则只能选择隐逸,选择逃离。二、隐逸文化的高峰
有些时候不得不承认隐逸行为的出现大多都因为言论不自由,而隐逸行为也都有一个特点——非主流。这也是隐逸文化在元代达到高峰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元代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它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不难想象,蒙古族人登上政治舞台,并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他们从各个方面打压曾经的敌人——汉人。
在政治上,蒙古族统治者不仅废除了实行多年非常重要的科举制度,还确立了民族等级制度,这就是赤裸裸的民族歧视;在文化上,传统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已经逐渐趋向于崩溃因此,无论是有一定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是寒窗苦读的学者,他们的社会地位都大大降低了。
显然,在那个战争年代,读书已经不能成为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隐逸。不得不说,元代的统治阶级让许许多多的隐逸者产生了消极影响,很多士人的政治思想不被统治阶级所用,甚至被整个朝廷排斥的时候,他们将这对区别对待转换成了一种愤懑,迫于无奈,选择归隐。也正因为如此,元代初期的隐逸大多都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性。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消极的思想渐渐被磨灭了,选择归隐已经成为了很多士人的心之所向,不是为了批判统治者的政治行为,而是“独行其道”,即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综上所述,元代的统治阶级虽然对隐逸文化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它在一方面却也促进了隐逸文化的发展,甚至将隐逸文化推向了高潮。
三、隐逸文化的衰落
隐逸文化在元代达到了高潮,自然而然的在明清两代迎来了衰落。显而易见,隐逸文化在这两代逐渐衰落,也与统治者的统治方式,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明清时代,以皇权为核心政治专制现象达到了对顶峰,与之而来的是逐渐被遗忘的科举制度又被整个社会加以重视起来,因此那些内心有着一腔热血被迫选择隐逸的士人,又看见了建国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希望,并奋起直追。而那些真正想归隐的士人,却也彻底失去了选择归隐与否的权利,因为在皇权专制的社会中,不为君所用便是有罪,因此很多士人在接到统治者的“邀请”时,只能放弃隐逸之路,登上政治舞台,辅佐齐左右。隐逸文化日趋萎缩。
四、总结
中国文化最精妙的地方就在于一种思想文化的兴起与衰落,往往伴随着更值得我们探究的社会现象的发生;比如我们今天所谈论到的——隐逸文化的产生、兴盛以及衰落,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而产生的。而我们在研究隐逸文化的同时,必然要了解到与之相关的数个朝代的统治方式以及社会特征等等。
其实不难看出,从古至今,统治者的统治方式都会深深影响着整个国家,大到影响国家的存亡,小到影响社会各类文化的兴起与衰落。
参考文献:
《先秦隐逸思想与士人心态》
《论隐逸文化在近古时期的转型与衰落》朱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