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字公瑾,七零后(175)。其父亲是洛阳令周异;其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周家绝对算是名门世家。
周瑜不仅出身显赫,自身能力也非常突出,军事水平过硬且颜值在线。
周瑜二十一岁便随孙策创业,孙家有此基业,周瑜功不可没。孙权曾赞周瑜有王佐之资,更在称帝后感叹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只可惜,如此大才却英年早逝。
关于周瑜之死,演义小说中的描述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临终前那句:“既生瑜、何生亮”更是让人感到惋惜。
真实的周瑜和诸葛亮都未必见过面。
当时的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主要是负责后勤、政务。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确实随鲁肃去过一次江东,和孙权谈过一些关于联盟的事。轮到周瑜和孙权谈话的时候就属于内部会议了,自然不可能让诸葛亮参与,况且那时诸葛亮已经回去了。周瑜一直负责东吴前线军事,东吴方面负责和刘备联络的外交官一直都是由鲁肃或诸葛瑾担任。
赤壁之战时:诸葛亮负责保障刘备部队的后勤补给支援;周瑜负责正面对阵曹军。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就随刘备取江南四郡;周瑜就取南郡。再之后,诸葛亮也没再去过江东,而周瑜除了孙权传唤以外也不可能轻易离开军营。
诸葛亮和周瑜都没有见过面,又何来“三气周瑜”之说。
真实的周瑜甚有雅量、大气、上档次,并非小肚鸡肠之人。而诸葛亮也不是那种卖弄小聪明的阴险狡诈之徒。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到京口拜见孙权,提出了东吴的下一步战略规划:“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咸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的意思是乘着曹操赤壁新败而内部又多生变乱,刘备也还不成气候,先取益州、再攻汉中,继而与马超结盟。然后在攻占襄阳,伺机北上中原。周瑜此战略方针加上孙权能看清士族趋势的意识,成功的机会还是有的。只可惜,周瑜在回江陵准备出兵的时候,行至巴丘时病逝了,时年三十六岁。
得知周瑜病逝,孙权悲痛万分,身穿丧服哀悼,并亲迎周瑜灵柩回吴郡。
对于周瑜之死,只要不把演义当历史来看,那就没什么争议了。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周瑜之死对东吴的影响。
许多朋友可能认为一个将军死了,换一个就是了,其实并没那么简单。我们都知道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将军的统帅能力。每个将军的带兵方法和治军理念都各有不同,将军与士兵之间由于长期的合作,不仅有默契的配合、更有深厚的友谊,大家的理念、思想一致。然而,突然换了一个将,那将与兵之间又需要重新磨合、熟悉。弄好了还好,弄不好就会出现兵不配合将、不服从将,而将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而不得不使用非常手段。如此一来,这支部队的情况可能就会恶化,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
就好比晚清时期的北洋军,荫昌任统帅时,军队根本不配合,甚至不支持。而袁世凯任统帅时,上下一心,战斗力发挥到了极致。
将军尚且如此,更何况周瑜还是三军统帅。
当时东吴的军权还没有完全过渡,军事高官大多还是由孙策时期的淮泗将领担任,主力军也是淮泗兵团。而周瑜就是淮泗兵团的领军人物、也是灵魂人物。整个兵团服从于周瑜的领导、认同周瑜的理念。
然而周瑜突然病逝,换上了鲁肃。鲁肃与周瑜的性格、思想、理念完全不同:周瑜手段强硬、作风硬派,主张对外兼并、南北对峙;鲁肃相对比较柔,主张三分天下、联刘抗曹。
随着周瑜病逝,鲁肃接任。东吴的军事集团又重新进入了一个磨合期。而且部队的思想、理念要逐渐归化于鲁肃。好在这期间没出什么大状况,不过也错失了不少外侵兼并的大好机会。这反而给了刘备机会,让他清清静静地夺取了益州。
末将并没有贬低鲁肃的意思,只是觉得鲁肃过于柔和。末将以为,掌权者,尤其是掌军权者,有时候就是应该强硬一点。
参考资料: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茶余饭后历史小话题,如有更多见解,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