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国栋
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对于去世的有大功劳的大臣,统治者都会给其封一个谥号。而在众多的谥号中,尤其以"文正"最为尊贵,为官员最高荣誉称号。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被谥号文正者不过数十人而已,都是对朝廷对国家立有大功劳并且在个人文学艺术、思想道德方面有较高修养的人。强如张居正、刘墉、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死后都没有资格获得文正的谥号。在满清王朝近300年的统治时间里一共只有八位大臣死后获得文正的谥号,他们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那么,这八位获谥号文正的大臣,他们生前都担任什么行政职务呢?谁的行政级别最高?
先来看汤斌。他是河南睢州(今河南)人,出生于1627年,是康熙年间著名的政治家和理学家。汤斌生前所担任过的最高行政职务是从一品的工部尚书,没有获封大学士,在朝臣里面的排名在20名开外。但是因为朝廷敬重汤斌的功绩及在理学思想方面的突出成就,1736年,由乾隆皇帝赐予汤斌谥号"文正"(汤斌病逝于1687年),为满清王朝第一位获赠谥号"文正"的官员。
刘统勋是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出生于1700年,雍正、乾隆朝著名政治家,乾隆朝宰相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生前担任过的最高行政职务是吏部尚书兼军机大臣,获封东阁大学士,正儿八经的正一品宰相,在朝廷所有行政官员里面排前五名。刘统勋1773年病逝后,朝廷追授太傅,谥号"文正"。其子刘墉虽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宰相,但因为德操不如其父,死后追授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别看"文正"和"文清"就差了一个字,在谥号的排名上,差了可不是一两个档次。
朱珪是顺天府大兴县人(今北京市人),出生于1731年,乾隆、嘉庆朝著名政治家,嘉庆皇帝的老师。生前担任的最高行政职务是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进太子太傅,正一品宰相。1806年去世后,嘉庆皇帝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曹振镛是安徽歙县人(今黄山市歙县),出生于1755年,乾隆、嘉庆、道光朝著名政治家。生前担任最高行政职务为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荣誉称号为太傅(曹振镛的太傅头衔是生前获封)、武英阁大学士,正一品宰相。1835年去世后,朝廷谥号"文正"。
杜受田是山东滨州人,1788年出生,嘉庆、道光、咸丰朝著名政治家,咸丰皇帝的老师。生前担任的最高行政职务为刑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从一品官员。1852年去世后,咸丰皇帝追赠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杜受田是清朝汉族官员唯一一个追授太师之人。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出生于1811年,道光、咸丰、同治朝著名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战略家、书法家,湘军的创建者和领导人。生前担任的最高行政职务是直隶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虽为正一品官员,但因为没有在朝廷核心机构任职,不能称宰相。1872年去世后,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李鸿藻是河北保定人(和李鸿章没有血缘关系),1820年出生,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元老,同治皇帝老师。生前担任的最高行政职务为吏部尚书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协办大学士,从一品官员。1897年去世,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正"。
孙家鼐是安徽寿州人(今安徽寿县),出生于1827年,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朝著名政治家,光绪帝老师。生前担任的最高行政职务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正一品宰相。1909年去世以后,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从以上八位大臣生前担任的最高行政职务及级别来划分,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曹振镛(正一品)、刘统勋(正一品)、孙家鼐(正一品)、朱珪(正一品)、曾国藩(正一品)、李鸿藻(从一品)、杜受田(从一品)、汤斌(从一品)。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呢?因为清朝行政职务的复杂多样性,同样是正一品官员,也存在较大的社会地位、职权方面的差异。比如拿曾国藩与刘统勋来说,尽管曾国藩有武英殿大学士的头衔,为朝廷正一品官员。但因为曾国藩在朝廷担任过的最高职务仅仅为从二品的吏部侍郎,地方上担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仅仅为正二品官员,不能因为有武英殿大学士的头衔就称为宰相。刘统勋虽然也是正一品官员,但是刘统勋在朝廷内担任吏部尚书兼军机大臣,获封东阁大学士,是正儿八经的宰相,从行政职权及社会地位来看比曾国藩要高,故刘统勋的行政职务排名就比曾国藩要高。而同样属于宰相,曹振镛为什么比刘统勋的排名要高呢?因为曹振镛曾经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在清朝官员体制内排名第一,而刘统勋只担任过军机大臣,不是首席,故同样是宰相,地位要低于曹振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