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摔跤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体育竞技运动项目之一,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摔跤这一运动我国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磅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摔跤起始于远古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盛行于唐宋时期,在元明清时到达鼎盛,直至鸦片战争之后才渐渐没落。
我们探究古代的摔跤艺术,旨在感受古人的摔跤文化以及摔跤在各个时期所产生的影响。
一、“三体势”与摔跤的关系
搜索大量的历史文献,笔者发现,“三体势”这个词频繁的出现在有关摔跤的文献记载之中,那么在研究摔跤艺术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懂什么是“三体势”?“三体势”与摔跤又有什么关系?
1. “三体势”的处出
“三体势”是形意拳的一种基本姿势,一种基本桩法。又称“三才势,”“子午势。”三体一词初始源于老子的《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体势”强调了桩法的头手足协调,即上中下盘的姿势站法,是形意拳中基础中的基础,在各家武学流派中,三体势被广泛采用各种武术中(不同流派中,三体势称呼不一样,但基本姿势一样),所以被称为“母拳之母”。
2. “三体势”与摔跤的关系
摔跤在古代又称之为:角抵、角力、相扑、争交、布库等,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称呼不一样。摔跤运用的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踢、打、摔、拿的动作,是武术的一部分,属徒手武术,又称中国跤术。
摔跤并不是毫无章法,两个人纯粹的比拼力量。因此摔跤也有着严格的基本姿势,在摔跤术中称之为“跤架”。 “跤架”分为右架与左架。左脚在前时为左架,右脚在前时为右架;前脚为虚,后脚为实;身体重心前脚支撑承负全身40%重量,后脚支撑承负全身60%重量,后脚为主要站立基础,这样前脚为先锋,后脚为后卫。这种姿势就是形意拳中的三体势,只是称呼有别罢了。二、《角力记》中的古代摔跤
《角力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摔跤的专业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目前现存的最早的体育史专著。作者调露子,宋朝人,全书系统的记录了我国从春秋战国到五国时代的摔跤历史。全书共分述旨、名目、考古、出处、杂说第几个部分。该书详细地介绍了古代摔跤名称的演变、古代摔跤的规则、古代摔跤比赛的实况。作者也以严谨的态度,从事实出发,客观的表达出对角力作了公正的评价,在书中充满感情地讲“惟力也,岿然独存”,具有很大的科学性,是我们研究古代摔跤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古代摔跤的艺术
1.摔跤运动是一门重要的军事训练科目
古代摔跤诞生于远古时期,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为了求得生存,人们依靠着身体与大自然争斗,利用身体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进行自卫,从而演化成了古代摔跤术。有《述异记》记载为证:“蚩尤耳鬓如剑,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御。”
因为摔跤可以增强人体的力量,速度等技巧,所以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这一运动自然而然的被统治者”定为奴隶们的军事训练项目。《礼记·月令》中提到:“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由此可见,摔跤在当时就已经被定为军事训练科目。
摔跤作为军事训练科目,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原因很简单,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诸侯征战频繁,局势动荡不安,各国都在追求军事力量的发展,在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下,铸造技术尚不发达,那么只有从提升单兵素质来增强军力,作为可以有效的锻炼人体体魄的摔跤运动,自然而然要受到当权者的重视。
2.摔跤运动逐渐转化为全国娱乐活动
摔跤运动由重要的军事训练科目向着娱乐活动转变是不可避免的。之所以在全国盛行开来,笔者分析原因有三。
原因其一:随着秦朝统一六国,各地局势逐渐稳定,军事争斗不再频繁,统治者对于军备发展没有那么急迫,摔跤在军队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也是在所难免。《事物原始》记载:“秦二世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戏,其后汉武帝亦好此戏,即今之相扑也。”可见,自秦二世开始,摔跤已经开始有娱乐化的倾向。
原因其二:汉朝时期经过了大规模对外的战争,击败周边蛮夷,使得国内国泰民安,长期的战争使得普遍民风彪悍,在这个严重缺乏娱乐项目的时代,又有什么运动可以比摔跤运动更刺激,更血性又兼具很大的观赏性,还能使民众保持一定战斗力。
原因之三:上效下仿,上层社会皇帝和文武百官热爱摔跤,民间自然而然流行开来。《汉书·武帝本纪》记载:武帝“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史记》记载:“大角抵、出奇戏怪物,而角抵奇戏岁增变,甚盛益兴。”《汉武故事》中也提到:“未央庭中设角抵戏……角抵者,使角力相抵触者也。”由此可见当时的摔跤跟现在明星演唱会差不了多少万人空巷一点也不夸张。
3.摔跤运动逐渐形成有组织的比赛项目
一个事物的新兴演化,必然会由初期的杂乱没有章法向着有组织、有规则的方向演化,摔跤运动也是如此。
汉时的摔跤运动已开始初具形制。三国时期,曹操将摔跤列入百戏;西晋时期,摔跤运动改名“相扑”,开始有了正式性的比赛,但这种比赛是无节制的,甚至可置人于死地;唐朝时期,规定了摔跤的节日,即七月的中元节;宋朝时期,宫廷有专门的相扑队,称为“内等干”,民间也出现了专职相扑手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宋代的摔跤运动已经有了一整套的比赛形制,名为“社条”,也有了“部署”,即裁判;元朝时期,摔跤与骑马、射箭并称为“男子三项竞技”,并列入六御。清朝还组建了善于摔跤的善扑营。
直至现在,摔跤依旧作为体育竞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活跃在世界赛场上,可见其旺盛的生命力与强大的魅力。
四、总结
摔跤运动作为中华璀璨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军事发展,国民娱乐有着深刻的影响,探究古代的摔跤艺术,即使对先人摔跤文化的总结,也是对现在摔跤事业发展一种思考,我们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使得现代的摔跤文化更加充满生命力,更加符合现在的国情发展,为祖国母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角力记》 作者:调露子 出处:古籍
《纵略中国古代摔跤运动史》 作者:杨林 出处:《文史探索》
《中国跤术之探》 作者:王永杰、郑军、买正虎 出处:360图书馆
《形意三体势十字诀》 作者:李仁德 出处:精微宋氏形意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