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在边镇的军事保障依靠节度使来完成,但是缺乏管制的节度使势力终于一步步做大,在唐玄宗晚年时爆发的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中央政府便再也没有恢复完全的统治。待到唐昭宗时,唐朝政府更是名存实亡,各地的节度使互相征伐,其中朱温最早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且击败了强敌李克用,又在罗绍威的帮助下占据了魏博地区,终于令他下定了称帝的决心。唐朝彻底走向灭亡,而五代十国时代正式开启。
不过后梁政权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一共只有十七年,在面对李存勖的进攻时,梁末帝朱友贞先是派遣大将王彦章据守,后来却临阵换将,导致防线崩溃,王彦章被捕,后梁也就此亡国。王彦章之败是后梁灭亡的直接原因,但是这场战争的结果却早有端倪可寻。故借此机会,我将从王彦章兵败入手,分析后梁之立国十七年即灭亡的原因。
寿春古城引言
王彦章是跟随朱温一起建立后梁的功勋老臣,因为擅使铁枪,被人称为王铁枪。其人英勇善战,有富有谋略,是朱温建国的肱骨之臣,后梁建立后官拜司空。在梁末帝朱友贞在位期间,博州军马投降晋国,后梁与军事上陷入不利局面,晋国开始攻击黄河沿岸的梁军部队。王彦章提议封锁河道,并在黄河南岸筑城防止晋军南下,不过朱友贞在赵岩、张汉杰等人的影响之下没有采纳王彦章的提议。《旧五代史》记载:“王彦章,字贤明,郓州寿张县人也。祖秀,父庆宗,俱不仕。以彦章贵,秀赠左散骑常侍,庆宗赠右武卫将军。彦章少从军,隶太祖帐下,以骁勇闻。稍迁军职,累典禁兵。从太祖征讨,所至有功,常持铁枪冲坚陷阵。”
后梁名将王彦章
之后王彦章被授予北面招讨使的职位,领导部队与晋军作战,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不过由于王彦章曾经向朱友贞提议要铲除皇帝身边的奸臣,因此赵岩,张汉杰等人瞒报王彦章的军功,并且称其因为饮酒误事,才导致梁军久攻不下。因此朱友贞调回了王彦章,派段凝代替他的职位。
后来后唐又向兖州进攻,朱友贞再次派遣王彦章带领极少数部队前往防守。王彦章的部队在递坊遭遇唐军突袭,大败而归,又在中都的战斗中被后唐军队俘获。不过王彦章宁死不降,最终被李存勖所杀。
后唐庄宗李存勖《旧五代史》记载:“十月四日,晋王以大军至,彦章以众拒战,兵败,为晋将夏鲁奇所擒。鲁奇尝事太祖,与彦章素善,及彦章败,识其语音,曰:‘此王铁枪也。’挥槊刺之,彦章重伤,马踣,遂就擒。”
从王彦章的失败我们不难看出后梁在建国十七年之后,其军事实力以及军事将领的领导水平都有很大下降,而将领在外的征战也被皇帝干涉,难以自由指挥。下面我将具体分析造成后梁军事实力大幅削弱的原因。战乱频繁失民意
从安史之乱以来,中国的中原地区再次陷入了战火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朱温是出身于起义军的农民子弟,其经历过艰苦的底层生活,因此其对于劳苦大众的痛苦有所了解,在其出身的宣武镇,他推行减轻赋税的亲民政策,得到了当地人们的支持。
不过对于宣武镇之外的居民,朱温便没有那么多同情心了,由于他急于解决周边具有威胁的军事势力,必须要向民间大量征兵,一时间周围的郡县都户无壮丁。
梁太祖朱温《旧五代史》记载:“以夷门一镇,外严烽堠,内辟污莱,厉以耕桑,薄以租赋,士虽苦战,民则乐输,二纪之间,俄成霸业。及末帝与庄宗对垒于河上,河南之民,虽困于辇运,亦未至流亡,其义无他,盖赋敛轻而田园可恋故也。”
而且朱温在其征服的地区经常采用屠杀的方法来威慑当地的人民,在其得到魏博地区的控制权之后,为了防止当地的牙军叛乱,朱温将牙军和其亲属一并杀光,共屠戮八千余户。虽然在当时稳定住了魏博地区的局势,但是也为之后的叛变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资治通鉴》记载:“朱温与罗绍威合击牙军,阖营殪杀,凡八千家,婴孺无遗。”
后梁征伐魏博
朱温在称帝之时,已经掌控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山东全境,在淮南地区也有其势力。他当时最大的敌人就是屯兵西北的沙陀人李克用,朱温也对其发起了数次征讨,动用国力甚巨,但是都没有取得太好的结果。连年征战之下,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后梁政权在其统治地区之内得到的支持也越来越少。朱温的军队中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在后梁境内招收的子弟兵,如果部队中士兵的亲属都不喜这一政权,那么这些士兵的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当一个政权与其人民离心离德的时候,距离其灭亡也就不远了。猜忌过度失盟友
在唐代后期,中国各地的实际控制权其实是在各地的节度使手中的,朱温本人也是节度使出身。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所建立的后梁,其实并没有建立起稳定的中央统治体系。在其国境内的一些节度使是以联盟的形式依附于后梁政权的。这样的政治联盟对于朱温来说可以扩大其势力范围,对于小节度使则可以得到庇护,本是两全其美的方式。不过朱温在于李存勖的作战中接连受挫之后,其猜忌之心日盛,总是觉得这些节度使在看到自己的实力不及晋军之后会叛梁投晋。因此晚年朱温开始向这些之前的盟友下手。
最开始朱温采取的还是政治手段,他先是以“贡奉不时”的理由逼镇守长安多年的佑军节度使王重师自尽,但是这样的罪状显然不是杀害重臣的充分理由。因此在王重师被杀之后,全国其他地方的节度使都开始生活在恐惧之中。像忠武节度使刘知俊因为担心自己会被朱温杀死,就投靠了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后梁的军事实力在这些小节度使的一次次出逃中日渐削弱。
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旧五代史》记载:“时知俊弟知浣为亲卫指挥使,闻知俊叛,自洛奔至潼关,为鄩所擒,害之。寻而王师继至,知俊乃举族奔于凤翔;李茂贞厚待之,伪加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以土疆不广,无藩镇以处之,但厚给俸禄而已。”
朱温老年对于重臣的猜忌到达了顶峰,他只是因为成德节度使王镕向自己进贡地不甚勤快,就怀疑他与李存勖私通,有谋反之心,于是亲率五十万大军亲征王镕,在破城之后更是将城中居民屠戮殆尽,行为令人发指。在后面的战斗中,朱温大败于赶来支援的李存勖之手,他在回京之后也很快去世。后梁经此一役,几乎尽失黄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其实力在于晋军的对比中落于下风。
后梁后唐之战
在梁末帝在位期间,朱友贞能够调用的军队只剩自己的亲兵,但是此时他依然对功勋老臣的忠诚有所怀疑。前文提到的王彦章就是很好的例子,假如王彦章可以一直在黄河沿岸防守晋军的话,那么后梁的统治可能还可以延续一段时间。严苛管理乱军心
在朱温担任宣武节度使的时候,军法严峻,一旦在战斗中某支部队的将领阵亡,其麾下的士兵也要被斩首,谓之曰:“跋队斩”。因此一些失去将领的散兵游勇便不敢回归,这使得朱温的军队人数日益减少。《旧五代史》记载:“士卒失主将,多亡逸不敢归。”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温并没有改善自己的严苛执法,而是在其士兵的脸上纹上标记,一旦捕捉到逃兵,便斩首示众。在中国古时候,只有犯人的脸上才会被刻字以示惩罚,朱温这样的举措无疑是对士兵尊严的侮辱,而且这些士兵又终日活在巨大的恐怖压力之下,队士兵的战斗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朱友贞在位时期,为了弱化魏博地区的军事实力,他下令将其士兵分为两镇。不过那里的士兵多为父子相承,大多都有血缘关系,自然不愿意彼此分开。于是他们起兵造反,杀死了当地的长官贺德伦,然后投降于晋军。
梁末帝朱友贞《资治通鉴》记载:“吾六州历代藩镇,兵未尝远出河门,一旦骨肉流离,生不如死。”
后梁君主的这些不考虑士兵意愿的举措极大的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甚至引发了士兵的哗变,这也让他们在于晋军作战的时候无力抵抗。评价
唐朝末年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之下,朱温作为当世枭雄,凭借自身的军事能力以及权谋占据了河南为中心的大片地区,并且称帝。不过朱温父子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政权并非中央集权制国家,反而类似松散的地区联盟,他们并没有先稳定平民以及盟友,来求得安稳的统治。反而对农民横征暴敛,对盟友妄加猜测。导致其联盟逐渐瓦解,军事势力大为削弱。
对于日渐减少的士兵,他们也没有采取激励措施,反而是用严苛的军纪来对其进行控制,虽然维持了军队的数量,但是却不能保证其战斗力。在失去民众支持,丧失了部队士气,缺少了藩镇节度使拥护之后,五代时期的第一个王朝后梁终于在李存勖的铁蹄之下黯然退场。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敌人的进攻,后梁甚至没有组织过几次有效的抵抗。昔日席卷中原的后梁大军没有丧于敌人之手,反而“亡于”君王之诏,这真是苛政猛于虎呀!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