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乡土籍贯观念如何形成?为何中国人都安土重迁?
发布时间:2019-11-13 15:40:50   来源:东方头条   评论 参与

中国人的乡土籍贯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为何中国人安土重迁?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通常以区域划分人群,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你是东北人,是四川人似乎差别很大,这就是乡土籍贯观念,中国人也一贯讲究落叶归根,安土重迁。安土重迁指住惯了本乡本土,不肯轻易迁移。《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中国人非常讲究乡土籍贯观念,但这种观念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关乎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儒家文化根深蒂固

中国社会传统以为社会结构主体,中国人向来重视家庭,历代统治者也宣扬以“孝”治天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主,形成了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姓氏文化和地缘认同。中国人的语言词汇中的很多地方都反映了这一点,比如地望,籍贯,乡里乡亲,落叶归根,认祖归宗等。

儒家思想开创者:孔子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兴起于汉。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虽然我们所熟知的儒家思想主要是仁,但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一个基础,更是把“孝”提到了更高的高度。百善孝为先,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赡养,而是着重对父母的尊重,孔子的孝思想中认为,如果缺乏孝,赡养父母就视同于饲养犬。孔子留下的文字记载中,还有“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等。宋明理学时代更是把孝道作为道德论里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更是提倡父权绝对化。尽孝,很大一个程度就是陪伴在父母身边,尽到一个子女的责任,所以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这种儒家孝文化的影响下逐渐的形成了这种故土情。儒家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了中国的文明史,所以说中国人的故土情怀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二、秦汉至明清官吏籍贯禁限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古代传统的行政方式的一个不同之处就在于对官吏任用的籍贯禁限。地方官吏回避本籍原本只是一个地域限制,但回避本籍往往会牵扯到家庭血缘关系。

从历史进程来说,自秦汉大一统之后,中央政权为防止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便开始采取地方各级官员回避本籍的方式。西汉时期即有地方各级监官长吏不得任用本籍人的禁止限制制度,地方长官刺史不得录用本州人,郡守国相不得使用本郡人,至于县令、长、丞、尉禁用本县人,也禁用本郡人。都是防止乡土籍贯观念影响地方治理。

国子监

东汉中叶以后复有“不得对相监临法”及“三互法”。两宋时期,由于宋太祖本人就是靠地方起家,更是将加强中央集权作为基本国策,极大削弱地方经济和军事实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统治,防止唐中叶后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所以两宋时期中央政府对官吏任用的籍贯禁限比隋、唐更是严密。清代,官员籍贯禁限条例丝毫未减弱。其中有对河工及盐务等人员的籍贯禁限,还有因血缘及特殊人事关系而牵连到籍贯限制的“亲族回避”、“师生回避”等事例。

纵观两千多年来中央对官吏籍贯的禁限,其中虽然有几百年没有实行,但但凡是政权比较稳定的朝代都大多实行了对官吏的籍贯禁限。特殊的管理制度大大地增强了统治阶级对籍贯的观念。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乡土籍贯观念。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巨大进步。使政府治理得以系统化和精英化。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汉末以后,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不再适用于社会的发展,它最早起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明、清两朝兴盛,废除于清朝末年。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的进士科算起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期间存续了1300多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对世界其它政府文官考核治理国家提供借鉴。科举制改善了政府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中国科举博物馆

明洪武二年(1369)诏天下各府州县皆置学校,科举考试与现在高考有相同之处,本地人属于本地考生,科举与学校全部根据地籍,科举制度对籍贯观念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时的门第观念之中,科举成为一个个普通家庭的希望,中举之人不但可以让自身家庭扬名立万,更是一个宗族的光宗耀祖。所以几千年来,科举不止是一个人的目标,更是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的共同希望。科举与家族地域的关系也是影响中国人故土情怀的一个因素。

四、中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明显

恬静舒适的北京四合院最具有北方住宅的代表性,西北则是以黄土高原的窑洞闻名,各地域衣食住行习惯皆不同,也是影响中国人乡土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俗语有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理环境,地域出生之人,到哪里都有故乡的印记,无论是饮食方言,还是爱好习俗;由于地理因素,同一个地方人的性格,生活习惯具有高度相似性。相似的特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

乡土中国

在很多乡村,包括郊区城市,一个古老家族的繁衍,主要是依地理环境,所以一提到同乡,就会认为是一个祖宗的后代,地域加上血缘结合,无形中就加重了中国人心里的乡土籍贯意识;中国地域广阔,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现代汉语虽然统一了地方的文字,但是各地区还是有不同的方言,分布的区域很广。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尤其是语音方面。当在异地他乡,吃不惯当地食物,听不懂当地方言便会疯狂加深思乡之情,这个时候会无形中加深心中的籍贯意识、故土情怀。

中国方言文化

总结:其实从国家整体发展方面来说,这种乡土观念太重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乡土观念强,容易导致社会阶级化、区域化,导致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国民贫富差距的加重,尤其是中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对社会的全面化进步和国民间的团结有负面影响。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各地交通联系的加强,这些影响也越来越微乎其微。

但总的来说,不论是乡土意识还是籍贯观念,都是一个个家庭的核心,是中国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这种对自己乡土的怀念,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这种感情,就像是生命之树深深根植于自己文化的土壤。

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主编

《中国社会风俗史》秦永洲

① 康复在线网所有原创文章(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2816822384@qq.com,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热词搜索:安土重迁 中国人 乡土 籍贯 观念

上一篇:明 精铸铜胎三足朝冠耳熏炉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主办单位:《康复在线网》出版公司。 网站低俗信息举报信箱
康复在线网:立足“华人的角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