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梁启超九个子女的合影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一个异常响亮的名字。作为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他集政治家、学者、作家于一身。不过,对梁启超来说,除了文章、学问,他还有一大成就,就是对子女的教育。梁启超有9个孩子,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孩子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不凡的贡献,其中有三人成为新中国的院士。一门三院士,在中国可算是空前绝后。
慈爱的父亲
梁启超爱子出名。他对子女的教育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也许关爱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已是中科院院士的梁思礼,晚年说起父亲依然十分动情。“我是父亲的‘老白鼻’。”他说。“白鼻”就是英文“BABY”的音译。
梁启超中年有了思礼,对他十分宠爱。1927年,梁启超在给海外孩子的信中写道:“每天老白鼻总来搅局几次,是我最好的休息。”
梁启超对孩子的教育是从爱开始的。他从小就关心孩子们的品格培养,尊重他们的兴趣选择。
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教育,虽然不舍,他还是把他们送到海外学习。他的9个子女先后有7个曾到国外读书或工作,尤其在晚年,他仍有5个子女求学海外。
孩子出国后,梁启超用频繁的家书,提出建议和帮助。信中还以他特有的方式表达思念。在1925年写的一封信中,他说:“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你们走后我很寂寞……”
梁启超与梁思达(左)和梁思永(右)
超前的中西结合教育
1927年秋天,梁启超的饮冰室书斋成了家里最热闹的地方。为了加强孩子的中国传统教育,梁启超专门聘请了他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来做家庭教师。这时候思顺、思成等几个大的孩子先后出国留学,思达、思懿、思宁就在父亲的督促下开始学习。
课堂就设在饮冰室的书斋里,课程包括国学方面:从《论语》、《左传》开始,至《古文观止》,一些名家的名作和唐诗,由老师选定重点诵读,有的还要背诵。每周或半个月写一篇短文,作文用小楷毛笔抄正交卷。史学方面:从古代至清末,由老师重点讲解学习。书法方面:每天临摹隶书碑帖拓片,写大楷二三张。每周有半天休假。
梁启超国学积淀深厚,他要求子女们也须有扎实的国学基础。但同时,梁启超也清楚地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巨大价值,因此把孩子们送出国门。从他对梁思成海外留学的建议上,可以看出梁启超在子女成才中起到巨大作用。
据梁思成回忆:“1925年,父亲寄给我一部重新出版的古籍,我从书的序及目录上,知道这是一本北宋官订的建筑设计与施工的专书,是我国古籍中少有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这本书对于梁思成来说仿佛天书,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望,他最后还是啃完了。
梁启超与次女梁思庄、儿媳林徽因在长城合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梁启超曾经多次说过,自己是一个信仰和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并且做过一个很诙谐的比喻:“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面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0了。”
他甚至将“趣味”上升到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来看待:“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个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
因此,梁启超在教子中,也特别强调趣味教育。他十分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自愿,用心细致地掌握每一个孩子的特点。
1927年8月,梁启超的次女思庄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已学习一年,该选学具体的专业了。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所以建议梁思庄学这门专业。出于对父亲意见的尊重,思庄选择了生物学。但由于麦基尔大学生物学教授课讲得不好,无法引起思庄对生物学的兴趣,她十分苦恼,就向大哥思成说了此事。梁启超知道后,立即写信给思庄:“庄庄,听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生物学,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为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近来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适合你,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的治学之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
在梁启超的鼓励下,思庄改学图书馆学,考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梁启超与孩子们。
精神力量的感召
对梁家的孩子们来说,每天晚饭以后围坐在一个小圆桌旁,父亲一面喝酒一面给他们讲故事的情景是永远怀念的童年记忆。
梁思成回忆他们在日本的童年时光,当时全家住在神户的郊区,父亲就靠爱国华侨资助办报为生,生活很不稳定。有时候家里困难到揭不开锅,只能吃米饭就着日本的咸萝卜,或者清水煮白菜蘸酱油。
虽然处境艰难,父亲还是很乐观。梁启超对儿女们说:“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呢。”
留学回国后,梁思成从1931年开始,和林徽因一起同赴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省对古建筑做野外调查和实测,为保存中国传统建筑做了大量工作。抗战期间,梁思成和林徽因虽然在四川过着清贫的生活,又都疾病缠身,却仍然顽强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当时,美国一些大学和博物馆想聘他们到美国工作,这对他们治病也大有好处。但是他们都拒绝了。
此时,在中央史语所工作的梁思永也身患重病,虽然战胜了死神,但由于工作劳累,营养不足,病体十分虚弱,每天连到史语所去上班都支撑不住。当时的所长傅斯年对梁家兄弟甘于清贫、默默奉献的气节十分赞赏,曾专门给当时的教育部长朱家骅写了一封信,请求政府为梁家兄弟拨款给予资助。
新中国成立后,梁启超的子女都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全家人还在梁启超夫人王桂荃和长女梁思顺的主持下,将梁启超遗留下来的全部手稿捐赠给北京图书馆,并把北戴河一座别墅献给了国家。
梁启超对子女教育付出的极大心血,也换来了子女个个成才的硕果。其中,长子梁思成成了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次子梁思永成了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最小的儿子梁思礼也成了火箭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带头人,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