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籍田制是如何进行的?带你了解古代的籍田制
发布时间:2019-11-13 15:16:50   来源:东方头条   评论 参与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农业大国,华夏大地上的无数王朝都将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根基,而祈祷来年的非调雨顺,也一直是众多帝王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海昏侯的众多陪葬品中,发现了一个有关农业祭祀的鼎,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口鼎今天的我们来说不仅记录下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更让我们探寻到了中国古代一个实行了数千年如今却被人渐渐遗忘的制度,籍田制。那么籍田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制度?海昏侯墓中的昌邑籍田鼎,又会如何为我们揭开籍田制的神秘面纱呢?昌邑籍田铜鼎印证汉代籍田制的存在

昌邑籍田铜鼎是海昏侯墓中出土的一件国宝,通过这件国宝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一种实行了数千年的制度,那就是籍田制。现在我们很多人对这个制度已经相当陌生了,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件青铜鼎。这件青铜鼎上有15个字的铭文。首先是一件鼎,鼎是三足两耳,造型我们都很熟悉。鼎本来是一种烹煮食物的器皿,所以钟鸣鼎食或者列鼎而食,我们都可以看出鼎的用途。到夏商周三代的时候开始用九鼎来做传国重器,谁得到了天下,这个鼎就归谁,于是鼎就成了国家权力的一种象征物。

昌邑籍田铜鼎

由于鼎是国之重器,所以凡是和“鼎”这个字相关的词,都是很有分量的词。比如说帝王大业,我们可以说那叫“鼎业”,帝王之位,国之命运叫做“鼎命”,“鼎运”,定都建国就叫“定鼎”,三方对峙就叫“鼎峙”或者叫“鼎足之势”。帝王的重臣也可以用“鼎”字,比如说三公,宰辅可以叫做“鼎辅”“鼎臣”“鼎台”,三公的职位可以叫“鼎司”。科举考试到了殿试,前三名就叫“鼎甲”,状元,榜眼,探花。豪门贵族那叫“鼎族”,说话如果有分量,就叫做“一言九鼎”。所以鼎给人的感觉就是分量。

海昏侯出土的青铜鼎,现在最新的数据统计墓葬中出土了25个鼎,都属于圆鼎,不包括温鼎。温鼎是什么呢?其实我还是更认同它是火锅。2015年12月7号的上午,考古人员清理刘贺墓。它的主椁室西室的那个东南角,就在椁板下就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铜鼎,一数九个。九鼎很容易就被人联想到天子的九鼎八簋之制,那是最高的级别了。于是就有人说这个墓主人一定是做过27天皇帝的那个汉废帝刘贺。当时还没有搞清楚,还不能确定是不是刘贺。当然也有人说一个废帝怎么能用九鼎呢?这样做不是明显的逾制了吗?

不过,当时考古工作也也做了一个解释,说汉代的鼎其实和商周时期的鼎有所不同,因为表示权威的列鼎制已经废了,墓中的这些铜鼎主要还是实用的,更宴饮用的铜壶,酒杯是一样的,都是墓主生前宴会场景的体现。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出土的这些鼎的话,你会发现这九个鼎大小各异,制式比较悬殊,有的有盖,有的没有盖,不像是一批一个序列的东西,所以考古工作者的那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无论如何鼎作为礼器的性质其实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

在众多的青铜鼎中间,有一件是带铭文的,从右至左,直列的就是七行,每行是两个字。唯独只有一行,倒数第二行就是那个“卌八斤”,总共是15个字。昌邑籍田铜鼎它的铭文是这样说的:昌邑籍田铜鼎,容十斗,重卌八斤,第二

这个鼎两耳之间的距离44.5厘米,直径是34厘米。有人说“容十斗”这个“十”应该释为七,后来就有行家说汉代金文鄂结体,“七”字虽然和“十”写法都是一横一竖,但是不一样的。“十”是横短竖长,“七”一般是横长竖短,如果我们对照铭文的图片明显这就应该是“十”字。

这件带有铭文的青铜鼎,这件器物的一个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在呢里呢?就是在于它以实物的形式印证了汉代籍田制的存在。籍田制古代的吉礼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每年孟春正月,春耕之前,天子要率领诸侯公卿举行亲自耕作的仪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表示自己对农耕的重视,同时也要像上天祈祷,祈祷今年的谷物能够丰收,这种习俗或者礼制可能源于原始社会部落首领春天带头耕种的那种传统。《诗经·周颂》里面有一个《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周天子籍田带领民众大规模耕作土地的场景。“载芟载柞”就是割去荒草,砍去杂树,然后翻土。“其耕泽泽”肥沃的土壤放出油油的光泽,然后是两人并耕,然后很多很多人就叫做“千耦其耘”了。“徂”就是往,“隰”是低湿的土地,“畛”是高高岗上的土地。这一句告诉我们要把低洼的土地,高岗上的土地都翻耕出来。对于这首诗也有注释,在《毛诗序》中是这样说的: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

也就是说《载芟》这首诗记载的就是春天周天子籍田并且祭祀社稷的场景。《毛传》对这个也有一个解释:籍田,甸师氏所掌,王载耒耜所耕织田,天子千亩,诸侯百亩

“籍”带有凭借的意思,所以颜师古在注引韦昭的话,就说:籍,借也,借民之力以治之,以奉宗庙,且以劝率天下,使务农也。

这可见籍田的主要意义是重农,劝农,鼓励农耕,当然也在于提醒王公贵族不耕不得其食的道理。但是我们说历史上的籍田礼并不是经常举行的,也是时断时续的,这还要看最高统治者的兴趣。重农的思想一以贯之,有的时候也难免流于口号。

西汉籍田礼的恢复

农业为立国之本,可以说是华夏大地上几千年以来的共识。重农保民也是维持王朝稳定的必要前提,而为鼓励农耕,体现重视农业的肌籍田礼更是我国古代重大的吉礼之一。那么,汉朝对于鼓励农耕有着怎样的举措?籍田礼又为何在汉文帝在位期间得到恢复和发展呢?

西汉籍田礼的恢复到底是因为谁呢?这个很值得一说,我们说汉代的籍田礼是于史有载的,于物也是有证的。汉代恢复籍田礼其实是刘贺爷爷的爷爷,也就是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西汉开国之初,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争下来,人口就开始锐减,田地就荒芜了,物资也很匮乏, 生活变得很困难,《史记》的《平准书》中就说: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当时是国库空虚,物资高度匮乏,百姓家徒四壁,就连贵族统治者的生活也是很难堪的。《史记》中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也就是说天子的用的四匹马都找不到毛色相同的,只好用杂色的马,将相大臣出行没有马,只能用牛车。

刘邦登基以后,在丞相萧何等人的辅佐下励精图治,着手对各项的制度进行调整,并且下求贤诏,命令郡国给中央推荐,选拔人才,所以从而就开了察举制的先河。当时也是以无为而治,推行重农抑商,薄敛赋税,休养生息三大经济政策。到了他的儿子刘盈继位的时候,特别推出了察举制的一个科目,孝弟力田,也就是将致力农田和孝弟结合起来了。从此以后举制就有了科目,除了我们说的孝弟力田以外,还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明经,明法等等。

惠帝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91年,春正月下诏。在《汉书·惠帝纪》中记载“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也就是说如果推荐了他孝弟力田的话,可以免除他的徭役和赋税。到了西汉第五代皇帝,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朝的经济就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是又“走偏”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汉朝初年采取无为的政策,商人的势力就膨胀了,商人“以末制财”,我们知道农业是叫“本业”,商业就叫“末业”,他用末业商业来赚钱,赚来钱买地,“用本守之”,用土地来守他的财富。这样一来就不断地来兼并农民的土地,结果农民就因为失去土地成为了流民。商业冲击了农业,就会威胁到封建统治的根基,农业一动摇,那就是国本动摇,所以这个时候大臣就纷纷上疏。

著名的贾谊就上了《论积贮疏》,他主要要重农抑商,要建议驱民归农,让编户齐民重新我政府掌握,使天下各食其力。另一个大臣就是晁错,晁错上了一个著名的奏疏,叫做《论贵粟疏》,这一篇疏写的非常漂亮,他劝汉文帝要重农贵粟,就是要把粮食看重一点。给国家纳粮可以拜爵,就是“纳粟拜爵”。为什么要以粮食为贵呢?君王如果倡导贵五谷,不贵金银财宝,那就不一样了,贵粮食的话就能是民众安心农业生产,重土轻徙。所以汉文帝就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在《汉书·食货志上》中说: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

《汉书·文帝纪》中就说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栥盛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当时还有一个看法,祭祀祖先的谷物更应该是自己亲身耕作的,那才是可尽孝道的一种表现。从这以后汉代“帝亲耕,后亲桑”这样的一种劝农的典礼,就是籍田礼逐渐就进入了一种日常行政范围了,继续成为一种制度,就是籍田制。礼数复杂的籍田制

在尊崇重农思想的中国古代,籍田礼甚至从一个典礼演变成了一个制度。不仅如此,举行籍田礼的诸多讲究都印证着中国古代帝王对于农耕的高度重视。那么古人如此重视的籍田礼究竟是如何举行的?不同朝代的籍田礼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籍田礼是怎么进行的呢?籍田是我们中国农耕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传统。史书记载古代籍田礼举行的那一天大早,天子要亲率诸侯群臣,先用太牢来祭祀。再到国度南面近郊的农田里面去,天子就要拿耒“三推三反”,然后大家依次来行礼,王公诸侯就是五推五反。依次进行了这些礼节之后,不一定那块田就耕田完了。就开始由籍田令带领他的属下来完成这一块“样板田”的全部耕种,然后就是命天下的州县大举春耕,不误农时。

从周朝,汉朝一直到清朝历代都保持了这样的一种典礼活动。唐玄宗的时候他还把籍田礼的整套的仪式完整地记录在《大唐开元礼》里面,在清代的地方志书中,都会有《籍田仪注》。这些《籍田仪注》应该就是地方举行籍田劝耕的一个基本的程式和细节规定了,比如说籍田要有坛,这个坛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是怎么布置的?坛后面是有正房,还有配房,上面都有规定,还有日期规定。日期的规定通常是每年的十月初一十月初以例行就是礼部颁朔,就是像全国颁布第二年的历书,是很隆重的。在这一天,就要预测籍田的日期,预测好日期以后奏报给皇上,皇帝批准了以后就行文。在籍田的前期要致斋二日,这些都在《籍田仪注》里面有。

如果按照《籍田仪注》你还可以看到,州府县很有意思,它的籍田礼大致是这样的。到了午时的时候就开始行籍田礼,知府和他的属官们都要换上蟒袍,补服要穿戴整齐。“佐贰”是什么意思呢?知府的辅佐,通判,同知,州同这些人,执青箱里面放一些种子,然后由知县来进行播种。在县里,一般是正印官秉耒,如果你的属官缺位的话,就要选择耆老了。在行耕的时候就会有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帮他扶,最后就由农夫终亩。耕完之后,各官就要率他的部属,农夫,耆老就要望阙谢恩,就是对着朝廷所在的那个方向行三跪九叩之礼。

这样的一些习俗只要一追根溯源就到了籍田礼。民间的说法是每年的二月初二这一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虽然可能走形了,但是根子上还没有错。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古代的籍田礼就是古代从上到下一级一级下来的春耕节。因此我们国家从2018年起,就将每年的秋分日设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选择秋风的这一天作为一个节日,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秋风时节硕果累累,最能够体现丰收的意涵。另外秋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昼夜平分,秋高气爽,既是秋收,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也是稻谷飘香,蟹肥菊黄,踏秋赏景的好时候。所以这个决策一出来就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赞赏,尤其是农村农民的拥护。

我觉得如果有一个春耕节,并且与时俱进,适度地改造古代的籍田仪式来进行一个发挥或许会更好。我们知道没有春耕,没有春播,没有夏耘的辛勤付出,哪里来的秋天的硕果呢?所以还是应该要有一个春耕节。

任何一种仪式其实都不是一种表演性的东西,仪式能够让人甚至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集体地进入一种状态。籍田礼就好比是一种号令一样,从而进入到一年的大事中去。农业毫无疑问是农业国家的大事,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农的传统。从昌邑籍田铜鼎我们可以看到,从帝王到王室,一直到郡县都有籍田的传统。

① 康复在线网所有原创文章(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2816822384@qq.com,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热词搜索:汉代 带你 古代 籍田制 籍田制是

上一篇:兵马俑中最神秘的“脸”出现180秒后迅速消失,原因至今还是个谜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主办单位:《康复在线网》出版公司。 网站低俗信息举报信箱
康复在线网:立足“华人的角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