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和中国人的理念有很多是不同的,比如外国人更看重自身利益,认为投降不可耻,意大利人在这方面表现的是完美无瑕。太平洋战争中,美国一位指挥官在突围无效的情况下,率领数万士兵向日军投降,他虽然很不甘投降,认为是耻辱,但是却被国人理解为保存数万条生命,情有可原。
相比之下,中国人就将其视为最大的耻辱,外国人或许不理解,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能延续几千年的古国传承屹立不倒。我们今天来谈一谈两个截然相反的朝代,一个是皇帝常被惨骂的明朝,一个是拍摄宫剧歌颂最多的清朝。他们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明朝皇帝荒淫误事,清朝皇帝勤政俭朴,其中道光皇帝更是打补丁的杰出代表,但是现实中很多方面却是和大家的说法不同。
《辛丑条约》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想必不少人知道,但这句话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体现的。明朝276年中,天子住在国门口北京,面对外敌,从未有过和亲、割地、纳贡、投降的现象。即使是生性懦弱,是个老好人的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也是坚决不降,而以于谦为代表的百官更是坚守京城,不惧皇帝被胁迫,确保大明无疑。明朝的文人也是极度有骨气的,他们认为因为劝诫皇帝挨打是光荣的,被杀也是值得的,不少史学家认为因为文人势力太大,才导致了后来的误国误君。
朱由检自缢而死
我们再看看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他本可以退守南京,那里文武百官配置齐全,大可以反攻,但是他至死不离开北京,城破之时就杀身殉国,用来恪守那句祖训。他的那句名言也流传下来:“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明亡后,南明的几个政权还是一直抵抗,册立的皇帝要么战死,要么被杀,都坚决不投降,真正做到了“君王死社稷”。
我们再反观清朝,割土求和不是后面几位皇帝的专有本事,清朝盛期的康熙皇帝就开创了先例,在和沙俄的战争中,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看起来似乎是平等条约,但是双方划定的界限却是让沙俄获得了不少领土,一方面助长了沙俄气焰,另一方面也为后代起了个“好头”,导致之后沙俄又威逼清廷割让150多万土地。同时清廷为了笼络蒙古,大量和蒙古和亲联姻,拉关系走亲戚,到了末年大家都了解,又是割地赔款,又是道歉声明,还屡屡逃出京城,把大片国土和人民抛给了洋人。为了维护政权,清廷屈辱了半个世纪,最终还是没有逃过灭亡的结果。
《马关条约》
这就是懒明和勤清的真实差别,所以请不要再看到明朝皇帝怎么懒惰和荒唐了,应该看看他们的骨气和决心。壮哉,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