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其馆藏文物多达180余万件,堪称是我国文物文化宝藏。在众多的文物藏品中,有一件藏品小巧玲珑,竟是一条“鎏金铜鱼”,它一直被人们当作是一件小饰品,可当馆员揭秘其身份时,众人才大吃一惊,原来这个“小家伙”居然用处大大的。它究竟是什么?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区,不少游客都曾见过一件奇怪的铜器,它的形状似鱼且整体鎏金,鱼嘴与鱼身平直,鱼尾直立向上,造型十分逼真可人。该鎏金铜鱼长度约为20cm,与其配套的还有一件木匣与三枚锦囊,木匣长56厘米,宽23.5厘米,高9厘米,锦囊长153厘米。
凡是看到它的游客,都不禁对其驻足观看,并以其华丽的外貌断定,该器物应该就是古人的装饰品,象征着自己高贵的身份与地位。
每当到了这个时候,博物馆内的馆员就会前来讲解,并告知游客该器物并非装饰品,而是一件烘药器,它的全名为“嵌珠锦囊鱼式烘药器”,为乾隆皇帝过70大寿时番僧所献。
此时一个问题来了,烘药器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从中药说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理论也同样影响着世界的医学文化。相比于西药来说,中药多采用纯天然的药材,以动植物为原材料,对其进行简单的加工便可成为一味治病的良药。
小编不说大家也都知道,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中药大多都为干药,很少会有新鲜的中草药,其原因就是药房中的中药,早就通过了脱水处理。经过脱水处理过的中药,仅仅是水分蒸发了而已,其营养物质全部都留在了药中,不仅如此,由于药用的物质已经被浓缩,因而其药效相比湿药更加显著。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如今的药厂已经开始使用高新技术,对中药进行全方位的脱水处理,然而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郎中所用到的中药脱水方法只有烘焙。
烘焙指的是利用对加热器皿的加工方式,以大量的热能将中药内部的水分蒸发掉的方法,其操作简单易于大批量操作。“嵌珠锦囊鱼式烘药器”正是烘焙中药的器皿之一,“鱼腹”内部可放置中药,通过靠近火焰的加热方式,便可以让中药内部的水分变成蒸汽,然后从鱼嘴流出。
除此之外,“嵌珠锦囊鱼式烘药器”还有一个作用,便是驱散成药中的潮气。成药指的是中医理论中已经配置完毕的药品,由于各种中药相互混合,故此其吸水性大增,一旦中药受潮,大量的细菌、霉菌等迅速繁殖形成中药霉变,患者误食后轻则中毒,重则会危及生命。
以此而言,无论是中药的“丸”、“散”、“膏”、“丹”,还是各类已经成型的锭子药品,通通需要用“烘药器”驱潮,用以保持药性稳定。
谁能想到,一件小小的器物,居然还蕴藏着如此多的药用理论,古人智慧非凡,的确令现代人难以想象。它展示的不仅是古代先进的铸造技巧,同时还揭示了中华医药文明的发展历程。五千年的岁月洗礼中,我国的文化也同中药一般,经过时光的“烘焙”,去除了多余的糟粕,并留下了太多文明的精髓。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