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士们穿着美观的铠甲,能够展示出军队的气势和实力,而铠甲的演化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但因为我国古代铠甲明目繁多,只能挑一些各朝代有代表性的铠甲了,图为秦朝士兵装束。
西安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人们勾勒出两千多年前秦朝军队的情景。这些兵马俑分为不同的种类,有将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等,他们表情生动,姿态各异。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兵马俑,所穿的铠甲、服饰也不一样,这也反映出当时军队里森严的等级制度。图为秦铠甲。
相对于秦代,汉代无论是铠甲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汉代的部队已经装备了大量的玄甲也就是铁甲,这些玄甲多由细小的铁片用细绳串接而成,十分坚固简便,利于大规模装备。图为汉代士兵。
图为西汉齐王铠甲,它的披膊形式较多地继承了秦代武士俑披膊上表现出的特点。同素面甲铁胄同样是用鱼鳞甲片编缀而成,外形像一个圆锥形,顶部不封口,其形制是前所未见的。
唐朝时期,铠甲制作工艺开始步入辉煌,其中明光铠堪称巅峰之作。铠甲由金属、皮革等的组合,拼接技术复杂。明光铠甲在胸背甲上有一椭圆形,称作护心镜的金属板。提高了胸部与背部的防御力。名称即因护心镜而来。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明光铠”。
唐代最初几位统治者时期,为了开拓疆域,常发起边塞战争。战争一方面促使唐代产生了较高的铠甲制作工艺水平,据《唐六典》记载,唐代的铠甲有13种之多,最终催生出系统而成熟的军戎礼仪。
宋代铠甲的全副盔甲有1825片甲叶,用皮线穿联。一副铁铠甲重45-50斤。宋代除了铁甲之外,也注重生产轻甲。
明代时,重型甲穿着笨拙,不便于实战,逐渐被淘汰。轻型甲——绵甲应运而生。绵甲材料柔软、轻巧,在其表面缀有大量的铜甲泡和铁甲泡,因此轻便,灵巧,沾湿后还可以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明代铠甲制作中也注意时尚化,例如潮味十足的“V字领”、镂空式护耳等。
到了明末清初,因为火器的装备与使用,使得古代盔甲越来越不受重视了。清军八旗有一部分铁甲或棉甲,前期清兵的棉甲淋上水之后,还能防御早期的明朝火绳枪。但到了后期,抬枪出现以后,基本上没什么用了,加上装备盔甲,又很贵,所以,干脆不大量装备了。
最后,清军只有军官才能穿那套特定的八旗铠甲,不过这时的盔甲不是铁铠了,它只有部分用金属。其他大部分地方团练、绿营军都没有着甲,最多加个胸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