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四圣,其中兵仙韩信,一生没有打过一次败仗;这还不算,自己的带领的军队被刘邦几次剥夺精锐力量,但是只要这些人在韩信手里,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汉朝的建立过程中,韩信是刘邦大将中唯一能够独挡一面的帅才。他带领军队,北伐;一路攻克了魏国、赵国、韩国、代国、燕国;最后夺取了天下最为丰饶的齐国。齐国在汉时是一块富得流油的好地方,以至于刘邦在歼灭群雄后,在分封功臣时,让功劳第一的张良,在齐地自己选择三万户作为自己的封邑。当然这是后话。这些功绩显示了韩信的功绩,更重要的是,正是韩信在齐国的歼灭战中,杀死了项羽的大将龙且,对项羽心里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即便如此牛人,与项羽在战场上作战能力还是略逊一筹。
举个具体的列子。,韩信以70万汉军对阵10万楚军,虽然项羽部队被逐个击破,最后被大军围困与垓下。即便是项羽被重重包围的情况下,韩信在正面面对项羽时,还是没敢硬碰硬。利用四面楚歌的计策,瓦解了楚军和项羽的意志。
项羽见大势已去,率800骑突围而出,突围出后仅剩28骑兵,项羽又率28骑返回冲杀数千汉军阵地,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至乌江边。仅靠这一点力量在汉几十万大军中如入无人之境。
回顾项羽一生打过的仗,巨鹿一战,项羽用4万多非精锐士兵,攻甬道,断了秦军王离军的粮草,然后以逸待劳,打败章邯。转身,用2万士兵灭了王离20万边防军,再回首打的 章邯;章邯是谁?秦国当时第一大将,直接灭了陈胜武广的起义;各路起义军,看到章邯攻赵,没有一路起义军敢去支援,可见他在各路起义军中的威慑力。
彭城之战 。刘邦亲帅56万大军攻占彭城,项羽正与齐国作战,仅仅带了3万精锐骑兵绕道彭城后方,直接攻击刘邦指挥中枢,一战把刘邦的部队大的溃不成军。
一生七十余战,如他所言,并无败绩。哪怕是最后自杀的垓下之战,也不难说是全败。
虽然如此,打了无数次胜仗的项羽,最后还是丢失了天下,这是为什么。
一、毛主席老人家有两句诗我们借用一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沽名钓誉。
《汉书》《史记》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项羽攻下长安,有人劝他定都这里。说“关中是一个宝地,土地肥沃,易守难攻,可以成就霸业。”项羽自己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发达了不回老家装逼一回,谁知道啊。
这哪是一个君王说的话呢,足见其眼界狭小。就为了别人眼中的富贵,放弃了关中的霸业。
二、崇尚武力,不爱智力。
项羽与刘邦相比,要年轻二十多岁,项羽25岁起兵反秦,刘邦起兵的时候已经47岁了。
楚汉两军在荥阳拉锯战时,有好几年了。有一次项羽急眼了,就在阵前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载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天天打过来打过去的,这都好几年了,就是因为我们两个在这里争夺,我们下来两个打一架,谁赢了,天下是谁的,何苦为难老百姓啊。刘邦说着拒绝到:我宁可都智斗,不想拼蛮力。)
估计当时刘邦当时在心里都骂娘了,你一个年轻小伙子,欺负我一个糟老头子吧。
这难道不反衬出了项羽憨直可爱的形象嘛
。如果什么都靠武力解决,世界就乱套了。
所以,很多有志之士,都跑到了刘邦那里,给刘邦出谋划策,最后把项羽打败了。
三、没有战略规划。
项羽在整个楚汉争霸过程中,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目标。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刘邦的做法。
1、树立良好的声誉:刘邦能够首先攻进关中,他的目的就是西进攻击秦国大本营。楚怀王被立为王后,派出了两支部队,一个北伐,一个西进;北伐去燕赵等地,歼灭秦国大将章邯;西进呢,就是直捣黄龙,灭掉秦国大本营。至于派谁去西进。当时有人就劝说,楚怀王千万别派项羽去,这个喜欢动不动的就屠杀城池,名声实在太坏了;不如派刘邦,刘邦为人宽厚,有仁义之名。结果就派刘邦去了。
最后,刘邦先攻取了秦国首都,接受了子婴的投降。
2、善于借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刘邦在攻打到宛城之后,一方面想立即攻击关中,但是又怕后面宛城的部队从后面袭击自己,正四处为难。这时候,有人劝刘邦接受宛城太守的投降,这样其他地方的官员,听到宛城投降获得封赏也会望风投降的,刘邦接受了意见,结果正如次。
马上入关了。怕秦军不服义军,就在秦军懈怠的时候,与秦军打了一仗,展示了起义军的军威,消除了后顾之忧。入关后,与百姓约法三章获得大家心里上的认同。约束军纪,是百姓不受侵扰。树立了义军的名声。
与后来,项羽一入关,就烧宫殿,抢劫珠宝,掠夺夫妇形成了鲜明对比。
3、多条战线消耗项羽部队力量
刘邦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抗衡项羽;就拍韩信东征,同时联合彭越、九江王英布给项羽处处制造阻挠,使他没有办法休养生息,楚军常年奔战,无法休息。
毛主席说过,战略是影响全局性的东西。如果战略没有问题,哪怕多次失败,也是没有问题;只要关键的战争胜利就可以了。或许这样也就项羽百战百胜,最后却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