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对中央军的控制:“内外相制”、“将不专兵”、“兵将相谙”
发布时间:2019-10-29 13:42:58   来源:东方头条   评论 参与

北宋王朝的禁兵,作为北宋的中央军,不仅宿卫宫禁和保卫京畿,而且还要镇守州郡,戍防边境,是支撑北宋王朝的重要军事支柱。因此,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对禁兵的控制。

一、“内外相制”的兵力部署

开国伊始,宋太祖根据“守内御外”、“居重驭轻”的思想,即在禁兵的兵力部署上,确立了“内外相制”的原则。在禁兵的布防驻屯上,保持京城内外、开封府畿内外兵力上的大致平衡。据《曲洧旧闻》卷9说:“艺祖养兵止二十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制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

“内外相制”这一原则,直至神宗前被诸帝奉为传统的国策。例如,仁宗时,驻守京都开封的禁兵为684指挥,其中驻京城476指挥,驻京城外各县208指挥。驻守各地的就粮禁兵,北方各路为1043指挥,南方各路为195指挥。尽管就粮禁兵的指挥数比京都的禁兵多近一倍,但开封的兵力依然比任何路强得多,足以实行内外相制。

就三衙的兵力分布来看,殿司的禁兵主要驻于开封及其附近,马司、步司分布较广,但其主力龙卫神卫、虎翼等军仍驻于开封及其附近,便于内外相制。京师驻兵和各地出戍之兵,京城内外、府畿内外,“凡天下之兵,皆内外相制也”。无怪乎神宗曾赞叹说:“外内相制,无偏重之患,承平百余年,盖因于此。”二、“将不专兵”的更戍制度

宋太祖并不只满足于禁兵驻扎的“内外相制”,又创设了“更戍法”,以加强对禁兵的控制。为矫治五代“兵骄而将专,务自封殖,横猾难制”之弊,防止将帅拥兵自重、叛乱割据,创立了“更戍法”,“分遣禁旅,戍守各地,率一、二年而更”,目的是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将禁兵牢牢地控制在自已手中。正如富弼所说:“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以坏其凶谋也”。

所谓“更戍法”,即禁兵除殿前司的捧日和天武两军外,自“侍卫司、龙卫、神卫以下,平时轮流出戍,定期回驻京师。禁兵更戍,往往打乱厢与军的编制,另外委派帅臣统领,以指挥为基本单位,轮流以驻泊、屯驻等名义出戍各地,每隔一、二年便要换防,互相更代。各指挥的出戍、换防,由枢密院调遣;驻扎外地,既要受帅臣的管辖,又要受三衙节制。

禁兵更戍,打乱了原有的编制,临时委派统兵官和拼凑成军,各指挥与部署、钤辖等统兵官之间,号令不通,“不相管辖”,一旦有事,不能组成臂指相应的战斗整体,往往招致军事上的失败。同时这种更戍制,使禁兵经常处于长途跋涉之中,道路艰难,苦不堪言,特别是北方禁兵移屯南方,常不服水土,造成“一往三年,死亡殆半”;“军还到营,未及三两月;又复出军,不惟道路劳苦,妻孥间阔,人情郁结”。

不仅不能“均劳逸,知艰难,识战斗,习山川”,消除禁兵顾恋家室的情思,反而给他们带来痛苦和死亡,影响军事训练,削弱和损伤了军队的战斗力。更戍制度,持续了100余年,直到神宗时才“慨然更制”,“无复出戍”。三、“兵将相谙”的将兵法

将兵法是针对禁兵“更番迭戍”,造成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情况提出来的。所谓“将兵法”,就是以不同番号的禁兵指挥,混合组成将的编制,将下设部,部下设队,使兵有专主,将有专兵。早在仁宗时,陕西招讨使范仲淹就开始改革兵将不相知的旧制,“首先分部鄜延路以为六将,将各三千余人。选路分都监及驻泊都监等六人,各监教一将兵马。又选使臣、指挥使十二人,分隶六将,专掌教阅”。

使统兵官平时专其训练,战时统之出征,“兵将相谙”,军队“教阅”“精熟”。神宗继位后实行新政,在全国推行“将兵法”。“将兵法”的实施,使军事指挥系统摆脱了以文制武的旧制,武官有了对军队的统驭、训练和指挥作战的权力。将兵之制,对于提高禁兵素质、增强战斗力具有积极作用。哲宗时,将兵法曾一度废除,后虽恢复,但也并未彻底贯彻。四、结语:

北宋王朝的禁兵是属于北宋的中央军,禁兵的主要职责与任务是保卫王朝的首都、消除王朝内部的农民起义及守卫王朝的边疆。所以在北宋时期禁军作为中央军,它们的待遇从军官到士兵要比其它地方军种优厚,统治者想以此来收买禁兵为王朝统治者效忠。

尽管如此,宋王朝的开创者,作为军事政变起家的成功人士,仍然对他的直系军队禁兵不放心,为了防止军队士兵和将帅叛乱,还实行了所谓的“更戍法”,即采取边防与京师的禁兵,要经常轮流换防,但将帅不变。美其名曰,为了让士兵熟悉艰苦和复杂的军事环境,但实际上是为了让士兵没有效忠的元帅,让统帅没有固定的军士,以此来防止各地军事割据势力出现与兵将叛乱。

出于上述同样目的,北宋王朝还实行“兵将相谙”的将兵法政策,也就是将各地(主要是边防)驻兵与京师驻兵均匀分配,即各占二分之一,这样,除了保证可以有足够的军事力量镇压各地人民起义与京师军队的反叛外,还可以达到抵御外患的目的。当京师军队发生叛乱时,可以调及各地方兵力勤王,当地方势力叛乱和潘镇割据时,也可用京师之兵加以抵抗,最终达到巩固赵宋王朝专制的中央集权制。“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地方),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

北宋王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在采用这种中央军与地方武装势力互相牵制,防止兵变,势均力敌的方式来稳固北宋的封建统治。此外,在京师内外、皇城内外,府畿(京城周围属县)之间,北宋统治者也采取“内外相制”的办法,使其起到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作用。主要参考资料:

《宋史》卷189《兵志三》

① 康复在线网所有原创文章(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2816822384@qq.com,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热词搜索:外相 北宋 将不 兵将 控制

上一篇:为何在光绪死后的20小时慈禧就死了,是暴病而亡吗?
下一篇:上海参事章念驰:祖父章太炎对我的影响很大

主办单位:《康复在线网》出版公司。 网站低俗信息举报信箱
康复在线网:立足“华人的角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