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中,有一条叫做“负荆请罪”,讲的是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蔺相如出身不如廉颇,但是在赵国却能够居相国职位,这让廉颇很不满,于是在很多场合都会找蔺相如的麻烦,但是蔺相如就是避而不见,用这种当时来告诉廉颇“将相和”和国家兴的关系,于是才有了著名的“负荆请罪”。对于“将相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所有诸侯国君主都非常在意这件事情,因为权力的划分中,上将军主军事,相国管政事,两相宜则国兴,互不容则国弱。但同时又因为君主对于权力的忌惮,不希望将相太和,架空君主,所以将相一直都是相对鼎立的关系。在秦国多年的权力场上也是一样,而较为一致的应该就是张仪与司马错了。
张仪
张仪是秦国的相国,其主要职责是外交,内政也会监管,但这不是张仪的主要任务,所以在秦国的职权上,张仪虽然拥有极大的权力,在纵横捭阖的战国时期可以调动秦国的很大一部分资源,或是分化诸侯,或是主导联盟,张仪在秦国的作用可以说都是凌驾于军事之上。这也应该是张仪与秦惠文王商定秦国基本国策的时候已经定下来的,外交手段为先,军事力量兜底,能够使用游说、分化等手段的时候就尽量用,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轻易开战。当然,依托于秦国强大的战力,一旦没有沟通到位,就是刀兵相见,秦国也能够有很足的底气。这就要求张仪在军事上的不贪念。
战国地图
每一个诸侯君主都会忌讳自己权力的削弱,特别是被权贵架空,春秋战国历来如此,就比如在晋国时期的“曲沃代翼”就是小宗做大取代大宗,所以诸侯君主轻易不会把将相的权力交给一个人。好在张仪对于军权不太在意,或者是因为有了另外一个人,才形成了张仪外交上的成功,这个人就是司马错。
司马错
司马错是秦国秦惠文王时期的上将军,而司马错对秦国最大的贡献就是顶住了张仪的压力,取得了巴蜀两国。当时的张仪威风八面,已经破掉了秦国最为头疼的六国合纵,风光无两,在面对进一步的秦国战略的时候,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策略——攻韩国,大出东方。张仪的策略当时也是非常正确的,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渲染秦国的威势,震慑其他诸侯国。在这样的极大诱惑的情况下,司马错顶住压力,开辟出另外一条思路——在不引起其他诸侯国的抵触的情况下,先扩充自己的地盘与粮仓,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攻灭巴蜀,也才有了后来的秦国大粮仓,也正是在有了这样的基础条件下,秦国后来的继任者才能够挥洒自如,轻易的展开与其他诸侯国的争夺战。
不过,就算是在这样最高战略层次的争斗中,张仪与司马错也没有那种个人的生死对抗,也只是激烈的朝堂争辩,而后商讨好对策再依计行事。在整个张仪的对外战略中,司马错也是张仪最为坚实的支撑力量——弱国无外交,依靠军事力量强大的秦国,张仪也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在诸侯之间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