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梨视频拍客的一段卧底“水滴筹”视频成为微博热搜。梨视频拍客卧底发现,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这些顾问自称水滴筹的“志愿者”,没有核实患者病情、经济情况等信息,并套用模板,随意填写筹款金额,鼓励患者大量转发筹款信息。
每一次透支公众爱心的行为,都是对慈善事业的一次戕害。
近来,关于水滴筹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11月6日,全国首例因网络个人大病求助引发的官司在法院判决,因隐瞒名下财产并将所筹款项挪作他用,水滴筹筹款人莫先生被判返还全部筹款。更早一些,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本名吴帅)突发脑溢血,在拥有车辆、房产的条件下,其家人通过水滴筹发起百万众筹,遭到网友质疑。事实上,水滴筹成为负面新闻主角远不止这两起事件。
向城市医院派驻地推人员,也不是今天才出现。至少于今年3月就有媒体报道过水滴筹这种做法,有的医院还告诉媒体,院方对于这种影响正常医疗秩序的做法非常不满。从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末位淘汰等规定来看,水滴筹向医院派驻地推人员已经制度化、常态化,绝非个别人员的不良行为。
派人到医院“扫楼”,动员患者进行水滴筹,不管对方是否真正需要,也不仔细核实患者家庭财产等重要信息,这种新闻出来,得到真相的公众首先会猜想:原来朋友圈那么多水滴筹案例不少都是如此炮制出来的?继而犹豫,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还捐不捐?从最初的逢“筹”必捐到今天的犹豫再三,许多人都表示,现在都不太理会那些筹款信息了。
虽然水滴筹筹款本身不收手续费,但并不影响公司利益的存在,在水滴筹、水滴互助和水滴保三条产品线中,前面两条走公益路线,最后一条则是商业保险。通过公益吸取流量,最终引向商业保险项目,这就是他们的变现路径。路径没问题,有问题的是方法,拔苗助长式透支公众爱心,无异于“踢开梯子”,毁掉自己的根基。通过派驻地推人员“扫楼”,短期内也许能够吸引很大流量,给公司带来潜在利益,但却是饮鸩止渴,因为最终损害的是流量的源泉——信任感。一旦信任感不在,公益的人设被撕碎,之前做的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公益与公司并非形同水火,只要平衡好两者关系,也能相得益彰。公益先行、服务社会,口碑有了,流量自然就有了,公司利益也就有了保障。反之,公司为主、公益为辅,公益事业就会异化,公众用脚投票,公司利益也就无所依附。只顾公司利益、眼前利益,弄得丑闻缠身,到头来不但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公益事业本身,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水滴筹,到了十字路口,是要坐下来好好想想,该走哪条路了。
(连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