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当前,中医中药还未能很好地被患者接受,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其中,中医药难以定性、定量是重要原因之一,这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中医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推动中医实现现代化、产业化。
建立中医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中医药健康规范发展。从临床上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能够指引医护人员和管理者找出服务的不足,有针对地改善服务质量。从患者的角度,评价的结果可以指引就医选择,反过来也会间接激发医疗从业人员改善服务质量。从学科上看,建立一套与西医相互补充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阐明中医药的特色理念和成效,建立学科自信。此外,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对投入和产出进行长期的定量分析,以便更好地帮助政府形成决策。
当前,建立质量评价体系迎来大好时机。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为保障中医药服务质量安全,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工程,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中医标准化不是取代个体医生的实践经验和独立思考,而是为医生提供着眼于临床疗效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决策参考。今年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这其中的很多内容就可以转化为质量指标。
另外,我们正处在一个有利的经验和技术环境。前卫生部印发的《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年版)》虽然本身并没有特别适用于中医药的指标,但围绕其内容和实施的讨论为我们当前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14年“中医住院病案首页”作为国家卫生行业标准的一部分也为大规模数据采集提供了条件。
制定中医药质量评级体系需要密切联系国情。首先是评级体系的复杂程度要适中。质量评价的成本其实非常高。我们体系的建立应当选择重点的领域,同时要避免复杂的算法和数据收集,不能占用过多本来就紧张的医疗资源。
其次不能唯绝对分值是瞻。实践中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掣肘,患者也有选择治疗方案的权利。在数据收集以及统计处理上,应当让质量指标的计算、解读更为合理。同时注重动态变化,单次质量评价的得分固然有参考价值,但更重要的其变动趋势,因为质量评价的本意是促进质量提升。
此外,奖惩方案要合理。医疗不是自由市场,要考虑社会服务和公平。在评价的初始阶段,补助可能更应向处于劣势的医疗机构倾斜。医护人员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士,不能使用简单的“大棒加萝卜”的奖惩机制。
最后,应大力加强中医药用药安全的研究,建立中药副作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统一数据库,进一步丰富评价体系。
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应当以此为契机,通过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助力中医药发展规范化,标准化,努力肩负起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小翘 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