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网络游戏,不少家长都会眉头一皱,担心孩子沉迷其中。可在网络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手机、电脑,到底如何是好?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给出7点看法,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
未成年人普遍对网络持正面认知。现在的孩子对网络有更积极的认识,就像过去小孩子喜欢踢毽子、玩沙包一样,网络是伴随这一代孩子长大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在他们眼中,上网能增加愉悦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此外,并非如大多数家长担心的那样,对于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少孩子也有清醒认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进行过一项“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发现,53.6%的中小学生认为上网有可能受骗,52.7%认为会占用太多时间,46.8%认为会看到很多不好的内容。
游戏已成为中小学生的社交语言。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交往的谈资,有的中小学生甚至在与同学或朋友谈论游戏中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或是为了得到同伴认同而去玩网游。青少年时期,如果未能成功地建立亲密友谊,就会产生孤独感,自我价值感也会随之降低。因此,当家长或老师听到孩子与朋友们交流网游话题时,不要暴跳如雷去斥责,因为这是孩子们建立友谊的一些基础话题。
中小学生最不喜欢教育型游戏。不少家长希望寓教于乐,让孩子多玩一些具有 “教育意义”的游戏。实际上,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放松,如果带着其他目的,会让游戏体验感降低,身心无法真正放松。孙宏艳说,“有时候孩子们排斥的并不是教育型游戏本身,而是讨厌在娱乐放松时都要冠以学习的名义。”
一味严管反而适得其反。调查发现,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玩游戏的主要管理措施以限制、监督为主。而能告诉孩子网游信息、一起与孩子玩的比例仅为15.6%和13.8%。这些家长不会禁止孩子玩网游,但会采取设定规则的方式,如规定游戏时间、规定某些类型游戏不许玩等,孩子一般也有较好的学习成绩。在严苛的家庭中,父母容易采取“严防”措施,孩子的成绩反而更差。在网络时代,对网络游戏严防死守是不可能的,与其在严管下迫使孩子偷偷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沉迷上网,不如让他在家长的引导下健康游戏。
孩子愿主动谈游戏,但父母避讳。实际上,很多孩子都愿意与父母谈论自己喜欢的游戏,而父母对孩子的娱乐需求与行为却有所忽视。产生这样的差异,可能是家长对孩子的成绩关注较多,又或许担心他们沉迷网络游戏。建议家长应学会结合孩子的兴奋点,使网络游戏和其他孩子喜爱的娱乐形式成为自身与孩子沟通的重要话题。如果沟通质量好,孩子在网游等娱乐方面会更愿意听取家长的意见。
大多数孩子不喜欢父母推荐的游戏。有些家长为了了解孩子的喜好,会尝试孩子所玩的游戏,甚至建议孩子玩一些自己认为更好的游戏。可大多数孩子并不领情,也不喜欢家长的推荐,因为孩子并不希望父母更多地介入他们的娱乐领域。对此,家长应接纳,并让孩子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娱乐自由,不要强迫孩子玩成年人认为合适的、有用的游戏。此外,家长也要尽量了解与跟进孩子的兴趣爱好,用具体行动陪伴他们成长。
沉迷网游的孩子多来自忽视型和专制型家庭。研究发现,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的孩子对网络游戏的喜爱程度较低,而忽视型和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的孩子,对网络游戏的喜爱程度更高,更易沉迷。这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越高,越关爱孩子,孩子越没那么热衷于玩网络游戏;父母对孩子越冷漠,或者对孩子的控制越严,反而导致孩子更加沉迷于游戏。如果孩子陷入网游无法自拔,家长最好反思一下,看看自己平时是不是忽略了孩子感受,或对孩子管制过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