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伤疤是军人的勋章。我食指上的这条疤痕,是在备战“国际军事比赛-2016”“军械能手”项目时留下的。那段时间,虽有伤痛的记忆,但更多的是为国出征的自豪。那一年的国际赛场,我在高射炮修理单项赛中取得个人越障驾驶第一名的成绩,并和战友协力夺得班组第一名。关于我的参赛故事,还要从2014年讲起。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郑子军(右三)和队友一起同外军参赛队领队及翻译合影。李飞宇摄
在备战国际军事比赛期间意外受伤,但仍咬牙坚持训练——
“为国出征,这点痛算什么”
■中部战区陆军某团汽车班班长 郑子军
有人说,伤疤是军人的勋章。我食指上的这条疤痕,是在备战“国际军事比赛-2016”“军械能手”项目时留下的。那段时间,虽有伤痛的记忆,但更多的是为国出征的自豪。那一年的国际赛场,我在高射炮修理单项赛中取得个人越障驾驶第一名的成绩,并和战友协力夺得班组第一名。
关于我的参赛故事,还要从2014年讲起。一天,《新闻联播》播出一条消息:中国军队首次参加俄罗斯国际军事比赛“坦克两项”,取得优异成绩。看着国际赛场上坦克驾驶员的出色表现,我萌生了一个新的目标:有一天,我也要走上国际赛场,为国争光。
为国出征的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2016年,国际军事比赛首届“军械能手”比赛在俄罗斯举办。我主动报名参加,经过集团军、师、团层层选拔,最终凭借过硬的驾驶技术和体能,入选集训队的高射炮班组。
“拿起武器能战斗,拿起工具能修理”是“军械能手”项目的特点,它要求参赛队员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装备检查、故障排除、越障驾驶、射击检验等,非常考验参赛队员的技术、战术、协同和心理。
但离正式比赛仅剩1个月时,俄方突然改变比赛规则,武器装备由俄方装备改为参赛国装备,但参赛人数必须按俄方装备编制执行。俄方高射炮口径小,编制人数少,而我方装备需要的编制人数多。这意味着,训练要从头再来,挑战极大。
近1个月时间里,我几乎每天只睡5个小时,瘦了十几斤,磨破了几十双手套,白天和队员协同训练,晚上躺在床上回忆操作流程,经过艰苦扎实的训练,最终形成肌肉记忆。
然而在备战比赛的关键时刻,意外发生了。一次拆装快结束时,我右手食指被炮闩和推弹臂夹伤,瞬时鲜血直流,染红了手套,疼痛几乎让我晕厥。医生治疗后,建议我休息一段时间,好好养伤。但我觉得,比赛时间越来越近,能有机会为国出征,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这点痛算什么?为了不影响手指的灵活性,我没有做缝合手术,也没有耽误一天训练。
2016年8月9日,俄罗斯奔萨州赛场举行高射炮修理单项赛,在领先同组的俄方队员完成装备技术检查和故障排除后,我驾驶牵引车开始越障驾驶比赛。
车辙桥、污染洗消区、S型弯道、模拟燃烧区、雷爆区……每一道障碍都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些障碍我都在国内训练过上千次,掌握了如何在油门和挡位之间找到速度和高炮牵引承受力的平衡点;陌生的是,每一处障碍又都和训练时有不小的差别,以雷爆区为例,两侧雷爆触发杆上窄下宽,最窄处的雷爆触发点离车身很近,且赛道土质较松,极易导致车辆方向把控不稳。
赛场如战场。我清醒认识到,俄方这种突出实战的赛场设置、规则的临时调整,不正是检验临战状态下谁更强吗?
6分30秒!靠着平时练就的通过椅背震动就能感觉到牵引炮实时状态的“独门绝技”,最终我“漂移”穿越障碍场地,以领先第2名的俄方队员30多秒的优势获得个人越障驾驶第一名。
掌声、欢呼声成为几个月来流血流汗的最好回报。回国后,我因在比赛中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
第二年,得知单位再次受领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7”“军械能手”项目的任务,我再次报名参加。因为,这是为国出征;因为,我还想再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国际军事比赛赛场升起。
(韩念龙、本报记者宫其芳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