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潜在的机遇面前,“错过”的成本很可能比“试错”成本还要大。
2020年近在眼前。中央的期许、时代的重托、人民的期盼,都要求我们狠抓落实、善作善成,以不凡业绩创造新时代的新奇迹。而要创造奇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善于“变不可能为可能”。
“南非国父”曼德拉有一句名言:“在事情未成功之前,一切总看似不可能。”很多事情,看着不可能,但事在人为,坚持下去,思路对、方法对,做着做着就成了。曼德拉本人的人生,就是一个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方方面面都会遇到没有先例、缺乏参照的挑战,看似“不可能”的问题比比皆是,畏手畏脚、徘徊不前,也可以给出堂而皇之的理由。但若总是如此,“奇迹”又何以成为可能?
善于变不可能为可能,也就是创造性地抓落实,这是“善作善成”的应有之义。这方面,也不妨对标最高最好,学习一下世界范围内“变不可能为可能”的经验——
乔布斯从创办苹果公司,到被踢出苹果公司,再到被董事会请回来,再到逆潮流做小播放器ipod,再到拖着一度被诊断为“只能活三个月”的病体,推出极简主义代表作苹果iphone系列手机,每一步都是变不可能为可能,每一步都是创造奇迹。乔布斯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普通人和乔布斯差距在哪儿?是机会眼光、超越意志、组织动员能力的差距。尤其是“超越意志”,这是一种远远超出一般水平的发展追求目标,是一种稀有的社会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相结合的精神力量,是大多数人所缺少的稀缺资源,却是通向成功的必备要素。
印度“宝莱坞”电影的年产量世界排名第一,每年生产1500部电影,每年都能吸引十多亿国内外观众,不输美国“好莱坞”。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这曾经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他们怎么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一方面重视影视文化产业这个软实力,实行非常宽松的自由市场政策,另一方面得益于“印度制造”运动,推动电影业持续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为此,印度政府把电影行业的外方投资比例限额提高到了百分之百,简化了国内外电影制作者在印度拍片所需的手续,种种改革,使印度成为全球最热门的取景地。此外,印度每年要举办各类国际电影节十余次,国内电影节则不计其数;还借助高科技方法,通过数码频道向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全天候不间断播放“宝莱坞”电影,真正做到了广泛占有世界市场份额。
国庆期间热映的三部电影《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讲的也都是“没有不可能”的故事——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前,外国人说“想从北坡攀登这座连飞鸟也无法飞过的山峰,是不可能的”;中国机长在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的情况下穿越雷电区,过去有过的同类案例,都是机毁人亡;《我和我的祖国》里的《相遇》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当时许多国家一开始死活不相信中国人能行。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花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花了四年零三个月,法国花了八年零六个月,苏联花了四年零三个月,中国只花了两年零八个月……
这些,都是变不可能为可能的经典案例。今天我们要融入世界、面向未来,当要学习这些案例中凝结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探索精神。有没有这样的精神,往往决定了干部的视野高低、能力高下。
我们的很多干部出现“能力恐慌”,关键是思维定势作祟,有一点小成绩或小困难,就止步不前。其实知识、技术天天更迭,一时跟不上并不可怕,关键就看有没有紧跟、超越的决心和意志。真正的勇者,一直有着“创新永远在路上”的精气神。
这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决保守僵化问题。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真正的思想解放,从顶层设计来说,要有“超前一公里”——早筹谋、细部署,穷尽已知,开拓未知,捅破天花板。
穷尽已知,就是对技术、经验、判断力求尽在掌握;开拓未知,就是要敢于冒险,有勇有谋。今天,特别要勇闯无人区、捅破天花板,增强“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的意识——要知道,潜在的机遇面前,“错过”的成本很可能比“试错”成本还要大。
同时,各项政策、各项工作的落实,要打通“最后一公里”,重细节,求实效。这也是奇迹成为现实的关键一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从来不靠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