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琳琳报道
“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求。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信用建设论坛上,与会嘉宾们围绕“在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更新和健全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信用体系,让世界共享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成果,共建全球包容、开放合作、互惠发展的发展环境”展开探讨。
《中国产经新闻》理事、沧州高新农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宝军在论坛期间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实现扩大内需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接轨,规范政府行为、塑造政府良好形象,建设新的信用文化意义重大,是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有序良好发展的迫切需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张宝军说,现今我国企业信用缺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企业价值观的错位。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广泛发展,中国人的“赚钱意识似乎一夜之间被唤醒了。“富”不再是个灰暗甚至行将被淘汰的字眼,它已成为越来越多入们行动的首选,为了钱,一些企业不惜抛弃底线、良知。“诚信危机”严峻,这与价值观、义利观的失衡和扭曲有着密切联系。
其次,当前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比较弱,守信收益小,失信成本低,以致劣制商品驱逐了品牌商品,“李鬼打败李逵”的现象时有发生。现今,我国的法律法规,无论在个体私营企业的制假售假行为,还是对企业的恶意欠债逃债行为的打击力度都相当有限,客观上纵容了不讲诚信的企业。
另外,私营企业主诚信理念欠缺。传统诚信文化所赖以依仗的道德约束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计划经济影响下的低信任度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诚信问题也不可能例外。
他表示,信用的缺失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危害。如威胁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任何一个企业,其员工如能真诚团结,互相协作,各自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地调动起来,那么,企业就能促进创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增加利润。但如果内部缺乏诚信,企业主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互不信任,情况就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企业信用缺失还将破坏市场秩序。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的疲软,许多企业经营困难,流动资金不足,为了维持再生产,一些企业采取拖欠其他企业贷款的方式来购买原材料,企业之间你拖欠我、我拖欠他资金的现象日益严重,形成“三角债”问题,严重阻碍了资金的正常流通,扰乱了市场流通秩序。长此以往,对于社会安定是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张宝军认为,对于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诚信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和诚信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因而,良好的诚信体系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中国企业发展中,一定要做好信用建设,遵循“信者,行天下”原则。